【生死自在】 「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的唯識學理解與詮釋(三)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2021.01.31
2020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在《唯識三十頌》文中,世親菩薩特別闡明阿賴耶識「恆轉如瀑流」,這個認知非常重要,有助於我們理解及建構「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的堅實信念,所以我要再進一步分析其中的奧義。

承上一周所論,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第六意識三者之間,有同有異。廣義而言,其實不僅是第八阿賴耶識「恆轉如瀑流」,包括第七末那識與第六意識,也都是「恆轉如瀑流」的。不同之處在於,第六意識的作用並非無期限地「恆轉」,而是與其色身以及六根緊密相連的,當一期色身命終捨報的時候,其第六意識就停止作用了。而後在進入中陰的時空狀態時,就有中陰的細微色身與六根,同時也有中陰的第六意識。當經過輪迴轉世進入到下一期生命時,就會隨著個人業報而有新的色身與六根,同時新的第六意識也開始作用。

總而言之,流轉於三界六道之間的有情眾生,其第六意識與六根的作用,無法跨越生死,而是隨著一期生命的生死而開展與謝幕,也因為個人的福德因緣與善惡業報,從前世到今生都會有所不同,而且會經歷不同的時空環境。再說得淺白一點,一個人的前世與今生,可能會在不同的世界或國度,甚至於有人從人道轉生至其他五道,那麼他的色身、第六意識與六根自然都會不同於人道。即使投生到同一個國度,他的人種和性別也可能不同於前世,現在有許多探討前世今生與催眠回溯療法的書籍,甚至於學術性的論著,都蒐集了很豐富的佐證資料可供我們研究參考。

講到這裡,大家心中可能會有個疑惑:一個人從前世到今生,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國度,甚至於人種和性別都不同,那麼「他」或「她」究竟是「同」一個人、還是「不同」的人?這個有關個人的「驗明正身」或「認同(identity)」的問題,自古以來就是非常微妙的哲學問題,印度婆羅門正統六派哲學主張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atman),而佛教主張「無我」(anatman),否定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龍樹菩薩提出「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成為大乘佛法中觀學派的根本教義。其中的「不一、不異」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觀照及理解,經歷生死流轉從前世到今生的「我」,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的謎團,謎底就是「不一不異」。

且不說「從前世到今生」,就是在今生這一世當中,「自我」的「驗明正身」或「認同」也是很微妙的。我們從出生以來,經歷了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成年、壯(中)年、老年(耆、耋、耄、耈、碩),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不同身心狀態,也都有不同的心智成熟度,乃至步入老年之後也會有不同的衰老或失能程度。在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歷程當中,有一個不變的「我」嗎?換言之,不同階段的「我」——譬如說學生時期的「我」與中年時期的「我」,是「同一個我」嗎?不能說「同」,也不能說「不同」,而要說「不一、不異」。

要理解生命與心識之流的深層義理,不能光談理論,還必須結合日常的生命經驗,才能理事圓融。行文至此,跟大家講一段往事,回憶起在二○一○年二月間,當年建中高三同班同學有十一位,在顧仲雍同學的連繫邀約下,到他在台北新店的府上餐敘,這是大夥自一九七二年從建中畢業後,第一次重逢聚會。在這三十八年當中,除了很少數的幾位偶有連繫,絕大部分的同學都天南地北,各自東西,斷了音訊。如果彼此走在大街上面對面,都很可能認不得而當面錯過,因為大家的模樣都被無情的歲月改變了,從當年的毛頭小夥子變成了前額微禿、小腹微凸、面帶滄桑的中年大叔。

因為間隔了將近四十年久未謀面,重聚會一開始的時候,彼此的感覺還有點生疏,但是在一陣茶敘寒暄之後,當年老同學的感覺就回來了。儘管大夥的模樣都變了,但是言談舉止,說話時的神情語調、動作手勢,還是相當程度保留了當年高中時代的味道。當然,在經歷了三十八年的人生起伏轉折、風霜雨露之後,每個人的生命閱歷與見識都豐富成熟了許多,遠不是當年的青澀少年所能比擬。

那一場重聚會,如實地見證了吾人生命歷程中的「變」與「不變」、「同」與「不同」,每一個「我」在生命的洪流之中,都有「變」也有「不變」,有「同」也有「不同」,就如龍樹菩薩所揭示的,是相續而「不一、不異」的。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