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者製作反映美國教育現況的紀錄片,陳述只有少數人能進入大學接受精英教育,其他無法升學的青年則淪為計時工,投入勞力就業市場,引起美國各界廣泛討論。
看看台灣,由於廣設大學,使高等教育變成普及教育,打壓了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扎根,若教育的發展是希望降低失業率,而因應就業市場需求,在大學教育進行人力訓練,短期而言可以降低人力與教育資源的浪費,但卻會形成不均衡的教育發展。
美國更發現企管碩士(MBA)學位對學生已不具吸引力,這些接受精英教育的大學生認為,取得MBA以爭取企業升遷資格的魅力,遠不及投入避險基金或投資銀行等行業盡快致富誘人。
目前台灣學生選填大學及研究所的志願,電子、電機科系名列前矛,因為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獲得企業招聘,加上實施員工分紅制度,使精英前仆後繼的投入,這的確使台灣在世界科技產業占一席之地,並製造出無數的科技新貴,但明年即將實施的員工分紅費用化,使得外資產生稀釋獲利的疑慮,進而調降相關產業投資評等,與美國大學生棄MBA而投入避險基金等行業的現況頗為類似。
究竟以求財為教育目的,以快速致富為人生目標的價值觀,好不好?相信這是見仁見智,但在台灣首富的部落格寫道:「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耐風寒,為興趣做事永不倦怠。」這道盡許多打工仔的心聲,也是許多科技新貴的生活寫照,但仔細深思,教育如果只是為了訓練技能而為錢做事,恐怕是一種悲哀,更是教育的浪費。
日本與德國的技職教育,是磨練學生追求工藝技術完美,成為興趣與理想,想不能執產業牛耳也難,更不會浪費教育與人力資源,也不容易由於唯利是圖,而導致道德墮落與敗壞,值得台灣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