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報經實地訪查,發現大多數的市售洗衣精「補充包」,竟然比桶裝還要貴,業者利用消費者對購買補充包「應該」比較省錢的印象賺錢,令環保團體十分不滿,認為這種作法是刻意欺騙消費者,消費者也批評業者是使用奸詐的行銷手法騙錢。
事實上,不僅洗衣精補充包有這個問題,洗碗精也有類似情況,但如果要一面倒指責業者大賺黑心錢,似乎有欠公允,畢竟業者並沒有在外包裝上註明「比桶裝划算」。誤會來自於消費者對補充包「應該」比桶裝省錢的刻板認知,而業者卻表示,補充包袋子的成本,反而高過桶裝容器。
筆者的消費習慣是,在購買前直接比較各種品牌,或相同品牌卻不同容量包裝的「單位價格」,或許較為耗時費力,但這才是想要成為聰明消費者的必修學分。
幾年前某家大賣場實施商品標示「單位售價」,也就是每一公升或每一百公克售價多少,對消費者比價選購,提供了相當的助益,也因此減少許多因錯誤認知所造成的消費糾紛。
希望在修法強制業者公布「單位售價」前,各大型終端零售賣場,能自動自發標示各種商品的「單位價格」,給消費者更清楚的價格訊息,與安心放心的消費環境。
消費者購物也應該養成比較「單位售價」的習慣,避免自己買貴了還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