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安排一年一度的親子座談會在夜間辦理,方便上班的家長參加,除了促進親師溝通外,也希望能提升親師合作的教育效果,但我發現台下的聽眾,幾乎都是老人家,反而該來的年輕父母愈來愈少。
活動結束後,在走廊上遇見一對祖孫,我跟祖父寒暄,他說:「這樣難得的機會,要請年輕人來聽,才知道要怎麼配合,我年紀大了,實在無能為力。」我問孫子:「怎麼沒邀請爸爸媽媽一起來呢?」孩子說:「有啊!他們說懶得來,要我請爺爺代表就好了。」
今年家長會長把念小四的孩子,轉到南投一所宗教學校,一年要花三十幾萬元,這所學校採住宿管理,每兩周才放學生回家一次;孩子放假回來,「伊媚兒」給原老師說:「沒肉好吃,沒電視好看,也沒電腦好打,好像生活在地獄一樣。」我苦勸會長:「孩子送去與世隔絕的學校,比較不被污染,可以少操心,但是現階段的孩子最需要親情,一下子把它切斷,將來如何維繫?況且長期在無菌的環境,未來如何融入社會脈動?」懇談得許久,卻改變不了他的心意,理由是他們夫妻忙於工作,無暇管教孩子,花一點錢請人照顧,比較放心。
剖析這兩件事,都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不願意參與的共同現象,如此,教育怎麼會成功?教育學家一致提出:「什麼事都可以委託他人去做,唯獨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不可假手他人。」
教育這塊沉重的大業,光靠學校、老師扛,會像翹翹板一樣,一邊翹起來、一邊就沉下去,如果家長能體認這個事實,幫忙扛起傾倒的一端,孩子的成長就不致產生失衡現象。開學之初,各級學校都舉辦家長座談會,希望父母不要被孩子說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