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報報導洗衣精補充包比桶裝正品還貴的新聞,又是讓消費者心驚膽戰的「民生消費大驚奇」。
這件事凸顯的問題是,民眾「習以為常」的消費習慣是否存有陷阱,先前的「衛生紙數量與標示不符」,就暴露了這個消費陷阱,尤其是業者並沒有進一步的檢討與承諾改進,這對消費者權益而言,是有負面影響。
而「洗衣精補充包比桶裝貴」新聞,也不能認為是「小題大作」,應該看成是媒體以「守門人」的立場,為消費者把關,告知消費者「習焉不察」的消費習慣,已造成權益受損。
一般消費者對補充包的認知是,買了補充包就可以少用一個桶子,等於少付出一個桶子的費用,又減少垃圾,加上「環保補充包」可減少塑膠用量,達到環保目的,一舉三得。
不過,當民眾得知購買環保補充包不是「既環保又便宜」,尤其是業者將繳交的「清除處理費」轉嫁給消費者後,民眾下一次購買時將會選擇「不環保卻便宜」的桶裝洗衣精,使環保補充包失去效益。
因此,這樣的價差是在打擊環保,顯示業者「環保不等於便宜」的唯利是圖,也暴露業者不把消費者權益、環保意識放在眼裡。
如果業者願意吸收成本、稍微犧牲利潤,而量販店也願意配合促銷,相信沒有民眾願意背負「不環保」罪名,因此如何創造多贏局面,決定權還是在業者手上,而這也是企業展現社會責任與企業道德的契機。
梅瑟(台中市/社會觀察)
我每年多花五百…
看到大多數洗衣精補充包售價比桶裝正品貴的新聞,我好奇地檢視家裡常用的洗衣精,比較後發現補充包售價每公斤竟較桶裝貴二十一元,依一月近兩公斤用量,我每年被廠商騙走五百元。
三年前,我為響應環保政策、減少垃圾、減少開支,並減輕每丟棄一個洗衣精桶的「對不起地球」罪惡感,換用補充包洗衣精,沒想到為環保盡力的心意,卻被唯利是圖的廠商糟蹋。
依環保署規定,洗衣精的桶子必須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單憑此點,補充包的成本就較桶裝低,如今補充包售價高於桶裝,應屬欺騙行為,政府應追究業者的責任,並嚴加監管,以保護民眾權益。
劉韻詩(台北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