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使臣所持的「節」由皇帝授予,是國家的象徵,保護它也體現出對國家忠貞的感情。不僅漢廷派往匈奴等處的使者持節,皇帝派往分封於各地的諸侯王的使者,同樣要持節。正由於使臣持節,故此「使節」聯稱,延用至今。
在漢代,除了派出的使臣以外,凡傳達皇帝命令時,也「憑節為信」。由於漢節如此重要,所以漢廷中央設有專門掌管工符的官員,名叫「符節令」。因此當諸王謀叛時,除刻璽鑄印外,也要偽造漢節。
漢代的節,「以竹為主,柄長八尺,以牦牛尾其眊三重」。漢一尺約合今二十三公分,可知是在一根約長一百八十公分的竹柄上,束有三重用牦牛尾製的節旄。
魏晉時期,「節」主要是用於軍事方面。南北朝時,凡出任地方領兵將帥的,都照例持節。
「賜節」的制度,隋唐以後已經衰落。但節的形象還一直保留在皇帝出行時的鹵簿之中。它的形象日趨華麗,僅具裝飾意味,已失去漢晉時的含意。
北宋鹵簿中的「金節」,已是在黑漆竿上施圓盤、周綴紅絲拂八層、黃繡龍袋籠之的形象。
到了明代,「金節」的面貌又有了新的變化,由直竿改成朱漆攢竹竿,上加貼金的銅龍頭鉤,把紅纓節球掛在鉤上。
到了清順治年間,「金節」的制度和明代差不多,只是所懸紅纓球的數目是五個,以黃素紗繡雲龍為籠,綠皮球帽四角綴銅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