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綜合報導
陽光是宇宙萬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但自然光的作用不僅於此,它對我們身心的影響和作用有時候是你想不到的,包括對人的心情、大腦、睡眠、骨骼等方面的影響。
控制生理時鐘
人體有生理時鐘是公認的科學事實。生理時鐘一天24小時控制作息並影響身體健康,從新陳代謝到休息睡眠等等。
人在太陽升起時逐漸醒來,日落西山時倦怠想睡,這雖是想當然爾的事,其實是受「生理時鐘」控制。每個人體內都有無形的「生理時鐘」不間斷地周期性循環變化,影響體溫、血壓、脈搏、情緒等。生理時鐘穩定,人體就健康、有活力,相反則會使人疲憊不適。
雖然,人體生理時鐘沒有外界「提醒」也能照常運作,例如,科學家測試人在沒有自然光的洞穴中,人體內的生理時鐘照常按24小時運作。然而,這不意味著自然光不影響生理時鐘的作用。實際上,人體對光線反應非常敏感。自然光是一種重要的訊號,它有助於啟動人體內大量的生物功能。
改善睡眠品質
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有科學實證依據的,當人的身體和環境,能和諧共處時,生理時鐘就能順利運作。身體能夠在晚上自然放鬆,是一件重要的事,人必須讓身體有「日」、「夜」的規律,而陽光就是影響人體日夜循環的主要因素。
冬天日照時間短、天氣寒冷。有些人容易覺得身體疲憊和睡眠不佳。除了是季節的關係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陽光照射,這會直接導致人體內褪黑素(melatonin)分泌不足,其結果是直接影響睡眠狀況。
因此,自然光線具有在早晨把人從沉睡中叫醒的功能,它還有助於人們夜間的睡眠。如果白天能有1小時在陽光下活動,將會啟動大腦並調整人體生理時鐘,有助於晚上就寢時增加睡意,加速進入夢鄉。因此,有些航空公司在飛機上採取模擬日夜更換模式,用不同的光線幫助旅客消除疲勞或時差。
日照影響心情
自然光線還可改善人們的心情,讓人感到更快樂。當陽光通過視覺神經進入大腦之後,人體感受到陽光,它能使帶給人們滿足感的化學物質——血清素的指數增加,因此讓人心情改善,愉悅平靜。反之,經常日夜顛倒的人,由於陽光照射不足,有可能導致心情沮喪,甚至抑鬱。
此外,有一種精神疾病的原因與日照不足有關,稱為「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這種疾病患者隨著秋天到來,日照時間愈來愈短,患者就會出現憂鬱的症狀。目前有研究認為這是由於日照時間減少,造成人體的生理時鐘出現紊亂所導致。
治療該項病症有一方法,是運用一種模仿自然光的燈,只要在早上照射30分鐘這種燈或日光,就能調整人的生理時鐘,改善心情。
增強肌肉骨骼
醫學研究認為維生素D對人體很重要,可以幫助身體從飲食中吸收鈣和磷酸鹽。這些礦物質對人體骨骼、牙齒和肌肉健康至關重要,缺乏維生素D可能導致軟骨病以及骨骼畸形等。因此,維生素D被稱為「陽光維生素」。
大多數人通常會透過日晒獲得所需的維生素D。研究指出,晒太陽大約可獲得80~90%的維生素D,從食物攝取約能得到10~20%的維生素。也就是說,人體的維生素D,大部分是靠晒太陽合成。那要怎麼晒太陽才容易合成維生素D?
陽光中紫外線的中波紫外線(UVB)是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關鍵,為了讓陽光中的UVB在人體中合成維生素D,可以在早上9至10點或下午3至4點,讓臉部、手臂、腿或背部晒5至30分鐘的太陽。當然,如果長時間暴晒在陽光下也是不健康的,必須有防晒措施,並且避免在一天當中最熱的時段直接晒太陽。
陽光主要成分
太陽光包含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三大主要成分,可見光是指肉眼能感受到的光,紅外線與紫外線則是不可見光。紅外線波長比可見光長,紫外線的波長比可見光短,三者頻率、能量不同,因此對身體產生不同效應。
陽光最廣為人知的是紫外線,皮膚吸收陽光中的UVB後合成維生素 D,維生素D有利於小腸吸收鈣質,強健骨骼、增強免疫力。日晒不足時,可能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鈣質的吸收。
藍光則是可見光中波長較短、能量較強的光,如3C電子產品螢幕所產生光對眼睛的傷害較大,長時間照射可能導致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等眼部疾病。藍光是不利眼睛健康的光,過多藍光刺激會影響睡眠周期,因此睡前玩手機、平板,眼睛接觸大量藍光刺激後,可能影響睡眠品質。
紅外線是在陽光下感到溫暖(熱)的因素,近年來一些研究顯示,適當運用紅外線可幫助皮膚傷口癒合,緩解疼痛、僵硬、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眼科、神經和精神疾病等。紅外線對人體的療效以產生熱效應為主,可加溫淺層肌肉血管,促進淺層血液循環。但因溫度高、禁忌較多,急性發炎、傷口細菌感染、有出血傾向者等不宜使用。
自從電燈發明後,人們擺脫只有白天才有充足光線的限制,然而地球多數生命的演化,數十億年來,始終是在充滿太陽光的環境下進行,因此陽光的各種成分對人體健康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