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被譽為黃河上的「流動文化」。自古以來,黃河上就漂著兩種皮筏子:
一種是牛皮筏,它編圓木為排,下拴數十個牛皮囊,載重可達數十噸,多用於貨運。
另一種是羊皮筏,它的「體形」較小,負重亦較輕,是以客運為主。
而用羊皮筏送人渡河,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浮,己有二千多年歷史,成為黃河上的一大景觀。
製作方法是將羊皮整個扒下來,把四條腿和兩頭一扎,再用嘴巴把氣吹滿,就成為一個氣囊;十幾只氣囊拴在一起,上面再綁一個大木架子,羊皮筏就做成了。筏子上的木頭則用既防腐又有←性的柳木做成。
為了防止羊皮囊漏氣,製作皮囊的時候要在裡面放胡麻油。放的時候用嘴含一口油,對著一條羊腿的孔吹進去,還要放鹽水,這樣才能保證扎口不漏氣。
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稱為「筏客子」,他們可不是省油的燈,個個都是有多年經驗、身懷絕技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