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衣的歲月

文/鄧榮坤 |2021.01.06
1556觀看次
字級
早期客家服裝,展現樸實無華的風貌。還有用麵粉袋製成的內褲。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台灣光復初期,由於物質生活普遍低落,逢年過節、添購新衣服,除了出門參加宴會,或前往廟宇上香祈福外,日常生活中,即使家中有新衣服,也不會穿在身上。平日所穿的衣服,都是便宜的布料,或麵粉袋的再利用。

舊時代社會,常見的內衣內褲之布料,一般都是透過關係,向雜貨店老闆要來空的麵粉袋,做成內褲或內衣使用,於是,坊間出現了穿著「中美合作,淨重二十二公斤」字樣衣褲趴趴走的孩童。除了搶手的麵粉袋,喪禮結束時,喪家多餘或已經不用的白布也被帶回家,靠著一雙巧手縫製成內衣褲。

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內衣褲的多樣化和價格的低廉,過去以白布或麵粉袋作內衣褲穿著的習俗已不復見,雖然如此,至今仍是許多老一輩人茶餘飯後的話題。

客家人因為歷經了漫長而艱辛的移民生活,在穿著上展現出樸實無華的風貌,尤其在舊時社會中,婦女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也要從事田間工作,所穿著的衫褲特別講究實用性,很少人選擇裙裝。

當時客家婦女所穿的衫褲,只要將大襟衫之前襟提高,往前褲腰位置塞入,成為前襟短後襟長的造型,就是輕便的工作服。從田間返家入內,再把前襟拉回原狀,又成為前後襟齊長的一般家居服。如參加宴會,一般也是穿同一套衣服,只將扣子換成金屬的扣子,就成了正式禮服,而在布料的選擇都是以耐穿、耐洗為原則。

當時在客家庄頗為流行的大襟衫,客家女性的穿法都是將袖子反折,並以安全別針固定,形成袋狀,可做為放置東西之用。色彩一般為藍、黑兩色,布料也以素面為主;而在衣飾上只有大襟衫上出現細細鑲滾邊,與當時閩南婦女衣飾出現華麗裝飾刺繡紋樣有所差異。

早年閩南人由大陸來台,穿著與傳統沒什麼不同。男子上身穿「對襟仔衫(長袖,正面開縫,用鈕扣由上至下扣起來,立起的領子)」,下身穿長褲,常見為無花紋的白、黑或青色棉布,富裕人家則為綢緞。閩南婦女也是上衫下褲,有「對襟女衫」與「大祹衫」,女衫不在中間開縫,由領口直斜向右邊開縫。穿著時,扣子由領口扣到右脅下,再往下直扣,平時穿著多用棉布,顏色樸素,如參加宴會或前往廟宇上香,才會換上繡著雲紋圖布料的衣服。

客家婦女所穿的藍衫,領口是不翻起的,在邊上加上滾飾,衣服沒有太多鈕扣,只有頸部和右肩往右扣;衣服開縫處都加上寬邊的滾飾,衣袖寬大,袖口往上反捲,像一個隨身包,裡面有暗扣,可以放置東西。

如今,除了戲劇裡的人物,已經很少人會在生活中穿著那些衣褲了,偶爾想起先民們昔日的穿著藝術,依然讓我們懷念不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