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迷思】 要與不要

文/林聆 |2021.01.04
846觀看次
字級

文/林聆

三歲的孩子,媽媽問:「你要不要去洗澡?」孩子答不要,因為他是隨著媽媽語尾回覆;爸爸說:「拿你的寶貝鴨子,我們去玩水。」他立馬起身跟隨。

冬天,五歲的女兒抱著她的娃娃在陽台吹風,有點咳嗽,媽媽要她進屋裡,都當耳邊風;後來媽媽說:「再不進來,娃娃要感冒了。」她飛快進屋。

當孩子還小時,思惟極其單純,與其讓他選擇「要與不要」,不如引導他往你希望的方向走。這招我屢試不爽。

但長大後則不同。我曾經在高中護理課時提醒:「不要用手挖鼻孔,不要用手揉眼睛。」若干年來都沒有人提出質疑。直到有一年,一個頑皮的學生回我:「那要用什麼挖?用什麼揉?」我才恍然大悟,於是要大家討論:「挖了有何缺失?不能用手揉的理由?該如何清潔眼鼻才正確?」

那停頓的幾分鐘,讓我醒悟,當我們用充滿權威的語氣說「要」與「不要」時,可能無法讓聽者真正體會與思考:「為何要?」「為何不要?」「有例外的情況嗎?」從而理智選擇並承擔可能的結果。

未成年少女受利誘而離家,差點掉入火坑;單身男女網路交友,拿著大筆金錢要匯給異國未曾謀面的「情人」。社會新聞中,網路詐騙金額嚇人,其中不乏知識分子甚至退休教授,除了前世今生、因果法則可以解釋之外,也反映出我們太容易對別人的說法照單全收,或許是生活太過安逸單純,也或許是習慣單向接收而不曾學習獨立思考。

我常想,如果我們在生活上能多跟孩子有一些開放性問答,讓他們自行思考,建立自己的生命目標與人生態度,或許,可以幫助他們在日後穿越數不清的困境,也減少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社會新聞。

與其問孩子「要」與「不要」,不如與孩子一起討論「該」與「不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