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蓼莪圖〉,聯經出版提供。
文/呂珍玉(前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高儕鶴生平資料罕見,僅留下《詩經圖譜慧解》一書傳世。康熙己丑十月下旬所寫〈詩經圖譜慧解引義.論子貢詩傳〉述及「予年五十得見此本(《子貢詩傳》)」,推測他約生於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卒年不詳。如此罕見精美《詩經》注本,輾轉從富可敵國的鹽商、藏書家手中流出,又險些流落南京,終被國家圖書館珍藏。
高氏手抄本今除國圖珍藏外,僅見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目前通行文海出版社《清代稿本百種彙刊》係據手抄本複印,然圖繪影印模糊,更見此本清晰精美。
高氏在正文後序自述撰書過程:「自庚午(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至丁亥(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績思程課,得就粗稿。至己丑(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冬,增修始畢,前後屈指已二十餘年。」卷十尾題後,又記曰:「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一七一三)五月十日長洲高儕鶴重訂畢」,自「得就粗稿」,經「增修畢」,至「重訂畢」,期間無數次重寫、重校、重錄、重摹,今本圖繪仍有過半尚未著色,知非最後定本,可見其撰述審慎態度。
檢視書中九十一幅圖繪,其中有十六幅係同時代畫家唐賢、戴峻、鄭云、王翬、高簡、□楷等人所繪《詩經》圖,六位名家中除高簡外,高氏和這些文人交誼如何?如何陸續徵得他們畫作?有待更多資料釋疑。不論如何,已見當時《詩經》入畫盛行,甚至有獻〈兔罝圖〉,頌揚皇上野無遺賢情事。
高氏於每卷聊繪若干圖,多數是一詩一圖,若詩之內容豐富,一圖無法涵括,也有一詩二圖,(如〈女曰雞鳴〉、〈東山〉)、一詩三圖(如〈緜〉、豳雅總圖〈甫田〉則以三幅長幅描摹)、一詩十六圖(如〈七月〉)。若詩之內容接近,則合併二詩或多詩為一圖(如〈采蘩〉、〈采蘋〉此幅王翬所繪,〈車攻〉、〈吉日〉,〈板〉、〈蕩〉,〈清廟〉、〈有瞽〉、〈雝〉、〈酌〉)。九十一幅圖中上色完成者有四十四幅(其中八幅非高氏所繪),不論墨繪或彩色,俱淡雅精美。
高氏以繪畫空間、視覺藝術補充抽象文字注釋,透過圖繪與題解,提煉經注神采,布局貼切、意境清新、線條簡練、筆觸淡雅,寫其大意,存其情致。
畫中山水、亭橋、田園、屋舍、樹石、花鳥、禽蟲、走獸簡練傳神,人物活動栩栩如生,詩情畫意,賞心悅目,經注、題解楷書書法亦工整端莊,樸厚內蘊,是一部融和經學、文學與繪畫、書法藝術的難得佳作。
《詩經圖譜慧解》成書至今約三百年,作者自許為傳世、傳家珍寶,然始終未受文人學士青睞。
高氏二十載窮經,意想神參,細描精摹,殷切期盼同志珍賞,這分心願,如今獲得國圖、聯經完成。
一部沉埋已久,幾成孤本,圖文並茂,慧解《詩經》之作,將受到廣大知音共愛之,何其令人欣慰慶幸!
(摘自《圖解詩經》,聯經出版)
〈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罊矣,維罍之恥。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蓼莪圖
【題解】
蓼莪微物也,自孝子借以為比,而觸物傷情,人子能無三復。
或有問曰:「子之作是圖也,誰能辨是為蓼莪也?」
予曰:「正惟不能辨為蓼莪,必細加把玩,而昊天罔極,如在形象間,故有形之蓼莪存之楮上,無形之蓼莪即在目中矣。千古為人子者,能無動心乎?」
【釋義】
蓼莪,不過是微物,自從孝子借它為比,而看到它就感傷,為人子女能不再三讀這首詩嗎?
或有人問我:「你畫這幅圖,誰能分辨是蓼莪呢?」
我回答:「正因為不能分辨蓼莪,必須細加玩味,而老天無情,子欲養而親不在,有如在形象間,所以有形的蓼莪畫在紙上,無形的蓼莪就在眼前了。千古為人子女者,能不被感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