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48 生物學家莫頓呼籲:找回野生鮭 延續地球命脈

楊慧莉 |2020.12.26
1964觀看次
字級
對年幼的野生鮭而言,即便是感染一隻海蝨,也能讓牠們變得虛弱,甚至死亡。圖/網路
生物學家莫頓檢測水質。圖/網路

文/楊慧莉

近年來,人類因恣意破壞環境而備嘗苦果。當生態環境飽受威脅,向來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此時卻坐困愁城。不過,仍有人從三十年的海洋環境研究中瞥見動物的智慧,看見希望的曙光。她是生物學家莫頓……

科學發現
生物學家的 奇幻旅程


亞歷山德拉.莫頓(Alexandra Morton, 1957-)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父親是藝術家,母親是作家。與父母不同,她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研究起海洋動物。而她對動物的興趣,始於小時候跟弟弟去森林探險。

目睹虎鯨的儀式

科學生涯裡,儘管歷經不同的研究對象,但莫頓主要以研究海洋動物為主,特別是虎鯨的研究,讓她享譽生物學界。不過,從一九九○年代後,她的研究轉向野生鮭魚。這主要是因為海洋生態環環相扣,她的研究也因此有了全面性的意義。

而今,莫頓不僅深知研究對象的習性,還發現牠們展現了高度的智慧,足以教導人類如何趨吉避凶。她的研究生涯有如一段發現之旅,其中不乏驚奇,而她近來也積極分享這段奇妙的過程和發現,讓人藉由了解而據以改善生存環境。

作為野外生物學家,莫頓長期以來觀察海洋的變化。她一開始是與人一起研究海豚,後來她到英屬哥倫比亞布勞頓群島(Broughton Archipelago)研究虎鯨。期間,她邊做研究邊養兒育女。她兒子都笑說自己是在充氣船上長大的。

莫頓研究的第一批虎鯨來自其所在的研究海域,但牠們被關在靠近洛杉磯的海洋世界,那是一個主題公園。每個清晨黎明前,虎鯨們會做一件神奇之事:牠們會走到水族館牆邊,對著陽光灑落的地方噴水,那個地方會隨著陽光而改變位置,但虎鯨總是知道在哪兒,且行為表現之專注,讓莫頓不禁懷疑鯨魚界是否也有其每日必行的儀式。

迷霧中幸蒙搭救

研究虎鯨過程中,有一段經歷讓莫頓特別難忘,那是在她當母親前,當時她對海洋的一切還很生疏。

有一天,她跟著虎鯨家族西行,突然迷失在大霧中。更糟的是,她攜帶的水下揚聲器接收到郵輪靠近的聲音,讓她嚇到花容失色,唯恐那艘船在看不清楚的情況下撞上來。但,就在此時,虎鯨突然出現在她船邊,隨即給了她一顆定心丸。

接下來的半小時,她跟隨虎鯨,終於破霧而出。在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之時,她看到郵輪遠去,明白自己已成功避開了。只是她回頭尋找虎鯨的蹤影時,發現牠們已往反方向游走了。她不斷回想整件事,有點難以接受眼前所見。這些原本已西行的虎鯨,在她開始恐慌時,調頭來,與她同行,直到她安全後才繼續牠們的旅程。但,這只是巧合嗎?還是牠們真的知道她需要協助?如果是後者,牠們又是如何知道的?

為了接受所目睹之事——首先是,虎鯨顯然也有自己的儀式;再來是,牠們似乎可以感受到另一個物種的恐慌而出手搭救,莫頓必須改變自己的世界觀。她漸漸相信,從動物到人類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界線,「只要我們願意傾聽,不管有多麼神奇,牠們都可以教導我們很多事。」

遇繁衍藝術大師

由於莫頓所研究的鯨魚以野生鮭為主食,這代表追蹤研究虎鯨,也會讓她對野生鮭的習性有所了解。

根據莫頓的研究和觀察,北美洲大陸西岸的野生鮭是繁衍藝術大師,是這片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當太陽照在太平洋水域上,催生了浮游生物,接著引來小魚吃浮游生物,然後鮭魚再去吃小魚,藉此將太陽的能量儲存在體內;在生命快結束時,牠們洄游到出生地,當安全的把卵埋在沙礫中後,便死去,並將牠們從海洋中汲取的豐富養分釋放出來。

莫頓表示,鮭魚在這盛大的遷徙中,餵養了一百多種生物,而在其死後,又繼續滋養樹木,讓生長在盛產鮭魚的河流邊的樹木,有著比遠離鮭魚的樹木更大的年輪,而被鮭魚滋養著的樹木,封存碳,並釋放氧氣;換句話說,當鮭魚繁盛,環繞著牠們的世界也跟著繁盛。

動物靈光優於人

追蹤虎鯨的過程中,莫頓心中有許多疑問,其中之一就是,在那幾個野生鮭大量出現於海岸的月分,以野生鮭為主食的虎鯨為何仍持續移動?牠們為何不留在原地、放鬆,飽餐一頓?

莫頓的疑問後來有了解答——事實證明,虎鯨不在一個區域過度捕食,因為牠們學到,這樣才不會讓所賴以生存的資源耗竭。「因此,可以說,野生鮭其實是在教導虎鯨,『繼續前進!』結果,兩個物種都欣欣向榮了。」

莫頓認為,相同的訊息,野生鮭其實也傳達給早期在這個岸邊生活的人類,那就是,殺掉河裡的野生鮭,人類族群的未來也將飽受威脅,而這正是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問題。

目前,人類正在破壞自己所賴以維生的自然生態系統——我們所需的乾淨空氣、水和食物都源自於此系統。莫頓將此歸因於「我們失去了與大自然的聯繫,再也無法得到它的回饋,自然是學不到該如何舉措」。她認為此刻的我們猶如閉著眼飛行,破壞了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而不自知。

生態曙光
追蹤野生鮭 遷徙路徑


莫頓研究虎鯨多年,卻也同時見證海洋生態的變化和危機。一九八四年,她到達布勞頓群島時,濫墾濫伐的情況已行之百年,獵捕鮭魚的商船也一艘比一艘大,且來勢洶洶。儘管如此,野生鮭還是韌性十足,大量洄游。但之後,人類踰越了分際。

野生鮭危機四伏

一九八七年,第一個鮭魚養殖場進駐。接著發生細菌大爆發,殺死了當地養殖場內的銀鮭。另一方面,大型鮭魚養殖場的數量吸引了海豹,讓鮭魚農想射殺這種動物。不過,海豹數量龐大,讓鮭魚農改變策略,採用高振幅聲波機驅趕,卻也把虎鯨趕跑了,因為用「耳朵」觀看的虎鯨受不了那種刺耳的音波。於是,莫頓就眼睜睜看著北美虎鯨群拋棄了牠們已落腳萬年的海域。

二○○七年,莫頓與人合作發表了一篇科學論文,預估島上的野生粉紅鮭將因源自養殖場的海蝨而數量銳減。多年後,莫頓的預言成真。去年,只有百分之一的野生鮭洄游,這代表飢腸轆轆的灰熊在游過多處,仍找不到有鮭魚出沒的溪流後,就準備在冬眠中死去。

然而,不只是海蝨,莫頓發現,這片海域內人工養殖的鮭魚絕大多數都遭到病毒感染——一種源自大西洋的血源性病毒;這種病毒會擴散至野生鮭,讓野生鮭的生存雪上加霜。

鮭魚基因會說話

在北美海岸研究大半輩子的莫頓,不僅同時養育兒女,如今也當祖母了。身兼科學家、母親和祖母之職,為了後代子孫,她常想著,「人類該如何好好的活在地球上,而不摧毀它?」她左思右想,發現答案就在「鮭魚」的生存智慧裡。原來,牠們有因應疾病、溫度改變、汙染、壓力而調節的免疫系統,調節的方式是上下調節某些特定基因,透過合成蛋白質因應狀況。想了解牠們做了哪些調節,做基因檢測,即可得知。換句話說,鮭魚會因應所遭遇的狀況做調節;只要取極少部分的鮭魚樣本,做檢測,就能得知牠們在遷徙途中面臨了哪些威脅,是病毒、細菌、高水溫、低含氧量、飢餓,還是其他?以及,我們人類到底對牠們做了什麼?

莫頓的目標是讓大家聚焦在鮭魚的免疫系統上,看看牠們在途經人類居住地時,哪些點讓他們的免疫系統亮起紅燈;如此一來,我們就可根據此信息,鎖定問題,著手解決,而不用自行猜測,就讓鮭魚直接告訴我們。

讓鮭魚成為導師

莫頓申言,自己並非要人類停止一切活動,而是我們可以讓鮭魚這樣的生物給予一個希望的指引,看看哪些具體的人類活動在威脅萬物的生存?比方說,城市是否該重新部署汙水處理系統?是否該禁止大公司排放有毒廢料?或是農業不能再使用會殺生的殺蟲劑等?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該大幅減少使用化石燃料。

眼下,對抗氣候變遷,是全球共識。作為長期觀察海洋生態變化的科學家,莫頓提出,「復育鮭魚」絕對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一部分:「如果有更多的野生鮭魚回到海岸,讓我們查閱牠們的免疫系統,找出環境問題,意即靠牠們的協助,解決問題,就可以讓更多的鮭魚洄游,也同時讓更多的森林深呼吸,以此降低碳排放,並釋放人類生存所必須的氧氣。」

目前,鮭魚在消失。莫頓表示,去年鮭魚洄游數量史上最少,但如果人類能運用強大的基因檢測方法,鮭魚不僅能指引我們如何復育牠們,還能成為我們的導師,讓我們學會如何成為更好的動物,與其他萬物一起蓬勃發展。

人並非萬物之靈

因其多年來的傑出研究表現,莫頓於二○一○年獲得世界之翼探索女性發現人道主義獎。去年,她在受訪時,被問及女性科學家是否在以男性為主流的科學界,特別辛苦。她的回答是,自己向來獨立作業,也不知是她的研究發現讓業界和政府惴惴不安,還是自己的身分狀況使然,但挑戰確實不小。不過,她相信,對多數長期田野調查者而言,見證到氣候變遷,絕對是他們共同的處境,也因此都在盡一己之力,減少生態系統目前所面臨的壓力,只是生物學家可能是最不適合解決這種情況的人,因為他們聚焦於動物,而非人類。

儘管如此,科學家既然看到後果,也知道方法,就無法袖手旁觀。近年來,莫頓積極參與各種環保行動,也善用媒體發布訊息,希望人類能及時回頭,深入大自然的系統中,從源頭解決。而就在她感嘆如她這樣的生物學家「竭盡所為,去保護生命,但仍顯不足時」,我們也從其研究中明白,人類正在飽嘗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且人類也絕非其自認為的萬物之「靈」。

看來,該是人類收起冥頑不靈,向動物學習的時候了。莫頓,為世人上了寶貴的一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