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32】 科學家裴林 用蔬果種出人體組織

楊慧莉 |2020.12.19
2547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大自然孕育出美味的蔬果,提供人類身體營養所需。但蔬果的功用僅止於此嗎?今有人把蘋果化身為人體耳朵,接著又進一步想到其他蔬果的妙用,讓人嘖嘖稱奇。他是科學界的奇葩──裴林……

天生好手
從拆組機械到走進再生醫學


安德魯.裴林(Andrew Pelling)是加拿大科學家,嚴格說來,是生物物理學家。他身兼多職,既是渥太華大學教授,也帶領一個超級實驗室,並讓實驗室的不凡表現衍生出四家橫跨科技、生物科技和醫學領域的新創公司,成為創辦人。

裴林實驗室(Pelling Lab)以運用植物製作醫學等級的生物材料著稱,他在這方面的鑽研已獲得全球性的賞識,特別是在藉用蘋果長出人體耳朵的成果廣為人知後。不過,這麼新奇有趣的發明也只是開頭。最近,他又出新招了。

對廚師而言,蘆筍是春天的美味食材。但對裴林而言,這種蔬菜卻是一種可協助修復人體且價格不貴的生物材料。不過,在說明他如何讓這種蔬菜別有用途前,先來了解一下他的科學研究之路。

觸類旁通做支架

這位近十年來在科學界躍起的新星,總是以非正統的方式研究生物學,而這要歸諸於他在青少年時期養成的一個習慣,當時他常花很多時間拆解和重組音響和唱盤。現在,他如法炮製在蔬果、花卉等生物體系上,看看是否也能將生物系統拆解其中部分,再以全新的方式組合回去?

歷經不斷嘗試和實驗,裴林和同事終於成功用沸水和洗碗精,把切成人體耳形的蘋果抽出其本身的細胞和DNA,留下酥脆的纖維素結構,變成一種好用的支架或模子,用來在實驗室培養活細胞,包括人體細胞。

支架在再生醫學裡是基本工具。一般醫師和牙醫會使用商業用的支架,來移植皮膚和骨頭,以及修復受損的膝蓋、韌帶和牙齦。不過,這些產品的市場價格都不斐,每一平方公分在三十到一千五百美元之間。這些支架通常源自動物或人類的屍體,但蘋果支架卻只要幾分美元。當裴林把這種纖維素結構移植在老鼠身上時,觀察到這種結構可促使血管成形,再藉由心臟的幫浦作用而讓血管活過來。

蘆筍晚餐給靈感

此驚人發現後不久,裴林有一天回到家準備煮食蘆筍當晚餐。在切下蘆筍尾端時,他注意到蘆筍莖稈布滿微通道式的維管束,讓他想起整個生物工程體系在治療脊髓受損時所付出的努力。

全球每年約有五十萬人遭受脊髓性的損害,症狀從痛、麻到完全失去功能。面對這種形式的癱瘓,尚無可接受的治療策略,但有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法可能就是使用支架,藉由上頭的微通道,引導神經元的再生。

裴林看著手上的食材,想著「真的可以用蘆筍的維管束修復脊髓嗎?」一開始,他覺得這個想法有些蠢,因為人類不是植物,細胞沒有演化成可以長在植物的聚合物上,而人體脊髓也不該有這種植物組織;再來是,這類支架理想狀況下,應該隨著時間慢慢消失,只剩下自然而健康的人體組織,但以植物為基礎的支架卻無法消融,因為人體缺乏可分解它的酵素。不過,也正是植物的這些屬性才能讓替代支架的實驗這麼成功。歷經多次實驗,裴林工作團隊可以證明植物組織的惰性促成了它與人體相容。可以說,身體可以無視於它的存在,但再生細胞卻可以受益於植物組織的塑形和穩定性。

不過,看似可行,裴林想到要把植物用在脊髓上還是充滿疑懼,也深感自己面對這麼困難的問題,有點像是門外漢。於是,他夥同身邊的神經外科醫師、臨床醫師、生物化學家和生物工程師,著手安排實驗。

蘆筍移植見成效

所有的科學實驗,都從白老鼠開始,裴林的實驗也不例外。團隊先麻醉一隻白鼠,將其截癱,然後在動物的脊髓截斷處植入蘆筍支架,當做橋梁。接下來,他們不加進幹細胞,也不給牠做電療、物理或藥物治療,只是觀察支架上的微通道本身是否就足夠引導神經元的再生。

實驗過程中,科學團隊先是看到一隻小動物無法移動後腿且自己起身。裴林坦承這種感受很糟,卻也是他們每天在實驗室中的掙扎,不時問自己幹嘛要這樣讓一隻小動物受苦?所幸,這般掙扎有了驚人的成效。接受移植的小動物在八周後,可以慢慢移動後腿,甚至自己起身;在跑步機上,還能協調的移動自己的腿,顯現出康復的跡象。

過去十年,再生醫學有顯著的進展。研究人員為病人研發出替代性的氣管和膀胱,且持續鑽研於如何生產更複雜的器官。裴林則想生產低成本、來源具開放性的材料,讓再生醫學的研發更上一層樓。他的生物物理實驗室是跨學科性的,除了物理系和生物系共用,也讓數學家、工程師、人類學家和藝術家參與。而好奇,是其實驗室的最大特色。

儘管研究不走傳統路線,但裴林已獲得無數獎項的肯定,所做研究發表於全球最富聲望的期刊,表現也備受同儕讚賞。目前,他亦是英國皇家生物學會會員,以及加拿大專攻細胞實驗機制的研究主任。

挑戰極限
用科學搞定看似瘋狂的想法


除了「好奇」,不走基因遺傳路線、大多使用垂手可得的蔬果,以及任用跨領域人才,亦是裴林非傳統式實驗室的特色。之所以如此,除了個人興趣,亦有其他考量。

為何要用蔬果?

關於不走基因路線,裴林表示,操控基因組,接著觀察人體發生什麼變化,這種事顯而易見,反而不有趣。相較之下,他比較喜歡操控生物體的可觀測性狀,即表型,而不去碰觸基因組。換句話說,給與細胞一些外力作用,對他而言,比較有趣。他小時候就喜歡碰碰東西、捏捏蟲子,看看有什麼反應。而今,當他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碰到外力的反應時,就彷彿看見一堆開放性的問題,而他並非唯一去回答這些問題的人。

至於愛用蔬果為實驗素材,是因為裴林的工作團隊發現植物是很棒的生物材料。他們發現植物的超微結構與人體有許多相似點,這讓他們從事再生醫學研究時可著力於形態的發生和運用。

延攬人才激創意

除了生物學家,裴林實驗室不乏藝術家和工程師。裴林提及此因緣,表示他在念博士班時,就有跟一群藝術家合作的經驗。當時,他的指導教授與藝術家們有個跨藝術與科學領域的大企畫案,他也成了那個企畫團隊的一員。他發現跟藝術家合作,其實與跟科學家合作差不多,只是使用不同語言,「多數藝術家常常在探索一個點子或咀嚼一個問題時,採取的方法類似科學法。」

於是,裴林在招兵買馬成立自己的實驗室時,嘗試找來有創意又勤奮的夥伴,讓他們天馬行空的發問,心裡盤算著,只要他們懂得應用精密的科學方法解決問題,最後能發表論文、獲得研究經費,就可讓研究持續。另一方面,他也做好隨時走人的心理準備。他以為自己不會獲得留任,會被開除;以為大概五年的功夫把研究經費花光了就得另起爐灶。但,沒想到一切平安順利,幾年過去後,他們發現實驗室的人力只要愈趨多元化,就會出現更多的奇思異想,讓整個研究基地更顯活力。

脊髓受損有新解

目前,裴林實驗室尚有許多未盡之事及留待解決的問題,但用植物組織去修復複雜的傷害卻也是史上頭一回,只是要觸及這個面向也耗費了五年的時間。過程中,充滿了懷疑,也讓團隊一次次的實驗,差點就讓實驗室破產,但他不放棄,不斷催生,因為他知道結果將產生巨大影響。讓他同樣開心的是,他所創辦的新創公司現在要把這些發現用在臨床上了。而這項科技也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指定為突破性的醫療裝置,這代表他們將進入為期兩年的人體臨床實驗計畫。

所以,在裴林團隊的研發下,現在有最新進的脊髓移植物,是由其中含有許多微管道的蘆筍所製,它可以移動和彎折,摸起來就跟人體組織一樣。裴林認為這項創新的價值在於,人們在做細胞生長的引導時,可以將這種植物組織的結構納入設計或編製,解決醫學上未盡之需求。

正視懷疑的力量

人類的創意無限,想像力無遠弗屆,加上科學方法,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例子,比比皆是。裴林用蔬果長出人體組織,也只是其中一例。只是那過程艱辛,也讓人好奇是何種樣貌?

對此,裴林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揭開科學家的心路歷程:

科學家每天都戰戰兢兢;一方面,要不斷拓展知識,但也同時要對一切抱持懷疑的態度,懷疑數據、所做的實驗、甚至結論。我們的生命承受著沒完沒了的焦慮、不確定和自我懷疑,這真的讓我很掙扎,但我想,幾乎每位科學家會告訴你,他們會忽略這些懷疑,然後繼續做實驗,直到有一天,終於有那麼一個實驗成功了。

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每天都與「懷疑」直視,一方面知道它有害心理健康,但也知道正因為懷疑,才有科學性的嚴謹,造成一個個有益人類的發現。懷疑,迫使我們提出困難的問題、不斷做實驗。這樣的過程一點也不簡單,但背負困難、常常讓人揪心的實驗重擔,卻成了科學家的責任,所有新知識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而在極少的情況下,一個可以改變人類生命的創新發明就這樣出現了。

不消說,用蘋果種出人耳,用蘆筍長出脊髓上的神經元,這樣外人看似天方夜譚的事,就是歷經這樣神奇又痛苦的科學歷程,而裴林的團隊辦到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