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下雜誌與本報合作,推出「微笑台灣319鄉+」專題,報導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有一群默默耕耘、專注發展地方獨特性的人們,他們散落在台灣的各個角落,專心一致,追求品質、原創、或是美感、特色,這些來自地方的希望,已如星星之火正聚積成一股鼓舞台灣向上的能量。
同時,天下雜誌和聯盟企業、媒體與政府夥伴們發起「微笑台灣319鄉+」微笑護照活動,邀請百萬民眾拿起微笑護照,以微笑、友善、信賴的心情,拜訪319鄉,透過行腳親身體驗台灣鄉鎮的美好,用微笑,找回彼此的信任與力量。
詳見www.319.com.tw/2007/
從華麗廣告人變成鄉下的木作工匠,閻瑞麟迷戀緩慢和諧的生活細節,也用作品與人分享自然美好的感動。
遠遠看見三十五歲的閻瑞麟拎著現採的有機蕃茄回來,從他開心的表情就能看出,一個人在鄉間的快樂滋味。
從華麗喧鬧的廣告業急流勇退之後,他在大溪與龍潭交界處,找到這個位於稻田中央的兩層樓洋房做為新生活起點,他種玫瑰、仙人掌,也選擇木具創作來體驗手作的淳樸,沒想到樸拙可愛且幽默的作品卻引發不少人共鳴,從這些茶匙、糖罐到椅子中重新思考生命意義。
不只是作品的造型讓人放鬆心情,閻瑞麟對台灣原本與自然有機的堅持更讓人十分感動。他認為,使用這塊土地孕育的資源來完成生活創作,才是最佳的體現方式。
因此,他使用台灣的木材(舊料或合法漂流木),為了保持木頭的原相,他的作品不上顏色,即使木頭已經有裂縫,也寧願用艱難的花型木榫回補缺點,賦予造形新的生命價值,不為單純追求一塊完美木材而丟棄浪費。塗在作品上打光的油,不像一般大量製造的傢俱採用化學油料,在室內揮發後也容易造成過敏,他使用成本較高、油桐花樹子與亞麻油提煉的天然油料,卻不影響人體健康。
令閻瑞麟著迷的,還有與原木對話的過程。在找尋材料時經常為不同材料的質感而感動,有些開朗壯闊,有些孤靜含蓄,增添許多創作想像。
採訪過程中,閻瑞麟正在鉋木,突然噓聲提醒要我們聆聽鉋刀與木頭接觸時摩擦的聲音,接著拾起桌面上剛削落的薄木片,透著光要我們觸摸這奇妙的狀態,又拿出一小瓶塞滿薄木片的玻璃瓶,打開滿是天然的牛樟香味。短短十分鐘,就體驗了木頭的聽覺、嗅覺與觸覺。有時候他還會放下工作,幫鉋刀、鑿子、銼刀上油、研磨與整理,看著這些工具與雙手長期摩擦接觸生成的光澤,也是另一種幸福。這就是閻瑞麟的勞動生活,與時間、工具、原木對話的過程中,更懂得體會生活中瑣碎事物的快樂。
閻瑞麟是個幸福卻低調的創作者,只見門牌號碼都不見蹤影,不願被人打擾。然而他卻透過漂流木產生的作品,傳達從生活中回歸自然的意義,這些作品也會隨時間散發厚拙迷人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