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資金大量回台,國內資金氾濫,利率偏低,致使中南部的預售屋出現紅單、白單(預售屋承購權)交易滿天飛,房價蠢蠢欲動;讓所得追不上房價的弱勢民眾人心惶惶。中央銀行最近不得不提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鎖定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自然人購置第三戶以上、購地與餘屋四項進行貸款成數限制,期能抑制投資客炒房。
但央行的措施是在無法調高利率的限制下,盡一份抑制投資客買房的心力而已,並未提高不動產的持有成本,對於已囤房、囤地的投資客影響有限,也不能消解既有的囤地囤房數量。
據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歸戶的不動產資料,符合囤房稅定義的多屋者,也就是個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持有四戶及以上者,人數已經從一○二年的二十七萬人,增至一○八年的三十二萬人,六年間就增加了近五萬人;多屋者擁有的房數則從一○二年的一百四十萬戶增加至一○八年的一百六十四萬多戶,增加了二十五萬戶;人數和戶數都成長百分之十八,且同期間新增一百零六萬戶的房屋中,有四分之一是由多屋者取得;以致於百分之一點四的人,持有房屋總數的百分之十四,可見得囤房、財富集中和居住不正義的問題愈來愈嚴重,房價和房價所得比、房租也就不斷上升,已蔓延到中南部並引發廣泛的民怨。
造成囤房、財富集中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動產的持有成本(利率和持有稅負)嚴重偏低。受全球性貨幣寬鬆政策的限制,央行兩年內恐無法提高利率;因此,必須內政部、財政部合作,調高土地的公告地價和房屋的評定現值,才能讓閒置又不願出租或興建的囤房、囤地投資客,受不了持有成本的提高,從而釋出空屋,還原房市供過於求的真相,讓房價回到合理價位,給年輕人和弱勢者有買得起或租得起房子的機會和希望。
遺憾的是在提高不動產持有成本方面,內政部的實價登錄過去四年多都無進展,說要建立科學的不動產評價制度,研議了四年還是毫無成果;社會住宅的進度也嚴重落後,加上房租連續上漲十年,讓買不起房子的弱勢(尤其是青年)也面臨租不起的壓力。面對改革囤房稅的呼聲,財政部首長先是說「暫不推動囤房稅」,最近房價上漲才說要「兩年內檢討囤房稅制」,讓年輕人、弱勢大失所望。
財政部應深知,近年來房產持有稅出現不進反退,地方政府因為單獨、片面從事租稅努力,並不會獲得中央的補助款或統籌分配稅款獎勵,還要單獨承擔地方的政治壓力,最後不得不退縮。而且囤房者持有的多筆房地跨越縣市,各地方政府卻只掌握轄區內的不動產資料,課不到囤房稅。
財政部應將不動產全國歸戶資料提供給地方政府,並讓多屋者選擇全國持有的不動產中超過三戶以上部分,申報為非自住,讓地方政府能課到囤房稅。財政部統一提高稅率外,也可鼓勵囤房者出租,如超過一戶但出租者,其門檻稅率應比照非住家非營業用的百分之二。若不出租,超過一戶的門檻稅率就依營業用的百分之三起跳,超過二戶的稅率訂為百分之四,超過三戶的稅率則訂為百分之五。房屋稅條例若能馬上修訂,房地的稅基也合理提高,當可立竿見影,政府千萬不能再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