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傳統冬至應景食品「菜繭」今年特別夯,馬公有店家被訂購了近萬顆。圖╱中央社
【本報澎湖訊】澎湖地區在冬至除了家戶宗祠祭祖報丁口、吃祖補冬之外,最應景的菜繭與雞母狗仔更是不可或缺。其中菜繭今年特別夯,馬公有店家被訂購了近萬顆,每天動員十餘人來包菜繭。
八十六歲的阿嬤歐彩鸞表示,菜繭、湯圓或捏雞母狗等傳統的祭祖習俗,不使用現成糯米粉,一定用糯米來浸水,再將米研磨、壓實脫水瀝乾後揉搓,搭配各種餡料,進行菜繭等或捏製雞母狗等,最後再利用古灶生火炊食。
歐彩鸞表示,今年菜繭需求量比往年來得多,最主要是澎湖有多個社區都辦理包菜繭的活動,除了提供糯米磨碎與甜鹹等食材給各社區民眾體驗包菜繭外,不乏有社區大批訂購來贈送給社區各住戶,其中以馬公市朝陽里就訂購近萬顆菜繭,數量最為龐大。
歐彩鸞除了動員自家兒女外,還有鄰里老伴們十餘人,自十二日每天清晨三時起,分工磨碎糯米、作餡料、包菜繭和蒸炊等,一天約手工製作三千個左右,只要菜繭一出爐,就馬上被搶購一空,短短近十天來,大概做了有近三萬顆菜繭,這還不包括紅白湯圓與雞母狗等,數量比往年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