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雞劇團的《拿破輪的奇幻冒險》。
圖/玉米雞劇團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讀經典,能讓青少年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今年台北藝穗節「明日之星」獎由來自新竹的「不然,B計畫」改編莎士比亞的劇作獲得,這個由青少年與大學生組成的團隊,演出劇碼都是以改編莎翁、卡夫卡、羅蘭.巴特等文學巨擘的經典作品為主,而幕後最大推手就是藝術總監兼編導涂也斐。
她笑著透露:「閱讀經典能讓他們開拓眼界,看到什麼是生命真正的苦難,就不會整天覺得自己那麼苦。」
主修導演、畢業於台大戲劇所的涂也斐,二○○三年返回新竹故鄉成立「玉米雞」劇團,主打親子劇,她表示,團名來自英文諧音Imagine,除了「想像力」的意涵延伸,意譯來說則為Corny Chicken(逗笑雞仔),代表劇團以不說教的肢體喜劇為創作方向,將充滿童趣又富有深刻意涵的故事,呈現在大小觀眾面前。
戲劇教育
培養感受性同理心
「玉米雞」十七年來推出多部叫好叫座的親子劇,打開風城闔家觀戲的風氣,但涂也斐耕耘故鄉藝文的同時,卻也發現新竹劇場界最嚴重的問題是「缺乏在地演員」,便決定開辦戲劇課程,親手培育在地專業的青少年演員,並進一步於二○一三年成立子團「玉米雞青少年劇團」,去年更名為「不然,B計畫」劇團。
「戲劇教育很重要,例如從角色分析中,能培養青少年的感受性和同理心。」涂也斐分享,「若無同理心、感受性,這世代長大的孩子,未來對社會是毫無幫助的。」所以除了培養演員,她更盼藉由戲劇教育引領青少年觀察、關心社會。
至於改名「不然,B計畫」,是因為這群年輕演員,多是大學生和高中生,「無法像主流劇團一樣掌握豐沛的資源執行A計畫,因此必須另闢蹊徑,想出更有創意的B計畫。所以,『B』傳達了更多無限的可能」。
最特別的是,「不然,B計畫」演出劇碼都採經典改編,結合文學、哲學與思考底蘊,如《青春絮語》取材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殺蟲記》改編卡夫卡《變形記》;甫獲台北藝穗節「明日之星」獎的《古典派的SM》則是選錄莎士比亞《馴悍記》、《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羅密歐與茱麗葉》四篇作品。
詼諧小丑
帶領觀眾窺看莎翁
「不然,B計畫」團長蕭玟馨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大四學生,青少年時期就參與戲劇訓練課程,她坦言:「其實,不讀經典不會怎樣;但當我看完莎士比亞作品,會發現原來世界上有個人這麼會寫文字,短短幾句話就能讓讀者深刻感受到角色正處於極大痛苦中。」
涂也斐認為,無需擔心經典和觀眾有距離,「而是要用新的說故事方式,找到和現代觀眾的連結」。例如這次她改編莎劇的作品,就是以小丑逗趣詼諧的方式,談論愛情關係中愛和被愛的權利,並融合馬戲、默劇、饒舌、鄉土劇、歌劇等元素,帶領觀眾以另一種方式窺看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