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盧安達的山區銀背大猩猩;隨著一個地方的大猩猩家族增加,牠們之間也會出現更多暴力衝突。圖/美聯社
文/郭宣含
大猩猩是高群居性動物,但這不表示族群可以無限擴大。山地大猩猩一生多數時間在睡覺、理毛、嚼食樹葉等,這群素食猿類普遍能和平共處,可是一旦同一個地方有太多大猩猩家族,牠們之間的互動會變得更暴力。
根據《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研究學者分析1968年到2017年盧安達,約400隻大猩猩的族群與行為數據,發現隨著同一棲息地的大猩猩家族增加,牠們之間的暴力衝突也會增加,而且多半時候由握有主導權雄性「銀背大猩猩」挑起爭鬥;而在爭鬥中,有些大猩猩幼兒會死亡,減慢族群成長的速度。戴維斯加州大學行為生物學家凱勞德(Damien Caillaud)表示:「大猩猩族群相遇時可能出現暴力衝突,公猩猩會為了保護族群內的家人和幼兒而打鬥,並招來新的母猩猩。」
該研究指出,大猩猩家族吵架頻率並非取決於猩猩個體數量,而是同一個地區的猩猩家族數量。自從1960年代以來,山區大猩猩一直都是中非的保育重點,牠們在1970年代瀕臨絕種,如今族群數量才剛增加超過1000隻。
太多家族會起衝突
靈長類動物學家、本研究作者塔拉.史東斯基(Tara Stoinski)表示,研究中的大猩猩族群行為大約從2007年開始變化,當時大長老「銀背大猩猩」陸續過世後,家族一分為三,大猩猩總數也跟著成長。最後該區域內出現約10個大猩猩家族,牠們向外占領更多領土,但彼此的暴力衝突也增加3倍,幼兒死亡率成長5倍,大猩猩成長率則減半。史東斯基解釋,大猩猩年老過世後,年輕的公猩猩沒辦法讓族群團結,不過科學家仍不曉得決定大猩猩領導特質的一切因素。
美國北卡羅來納動物園靈長類動物學家柏格爾(Rich Bergl)表示,大家談到保育時通常會想到有形的生態問題,例如食物、棲息地退化或人類獵捕等,但很少會想到動物行為與群居結構也可能影響族群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