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曹操的文學建業

文/吳芳銘 |2020.11.17
4311觀看次
字級

文/吳芳銘

三國時代不只是干戈殺戮而已,世人眼光常放在動盪年代的政治和軍事上,但在文學上也是個輝煌的黃金時代。曹操在爭霸的同時,還引領創立了「建安文學」新局。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建安文學指建安初期至魏明帝末年,約四十年間曹魏時期的文學發展。

此股文風由「三曹」鼎立、「七子」雄發,承襲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詩歌文賦,諸體皆備。尤其是詩歌,這時期為中國文學史上首見的詩歌創作高峰,漢樂府詩成熟,詞賦轉變為五言詩,七言詩體始開創,是為「鄴下文人」的文學豐碑,形成遒勁陽剛、慷慨豪情、悲涼雄渾及駿爽剛健風格的「建安風骨」。連唐代大詩人李白都以「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詩句予以讚譽。

「三曹」,是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七子」,指孔融、王粲、陳琳、徐幹、應瑒、阮瑀、劉楨為代表;三曹是建安文學的領袖,建安七子則是羽翼。

東漢末年亂世,曹操擊敗袁紹後,下令「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任魏公後設置掌管典籍官吏,並將文士收歸帳下棲身,而免於在戰亂中凋零。在曹操的三道詔令〈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中,強調唯才是舉,提拔寒士人才,達致《魏志.荀彧傳》所說的:「外定武功,內興文學。」

曹操消滅各方割據,從軍三十年,經常是書不離手,白晝理政作戰,夜晚研讀經書傳記,每逢登高總作詩賦或作曲詠唱。他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作樂府詩二十餘首,〈蒿里行〉描寫烽煙混戰喪亂的悲歌,〈短歌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便娟婉約悱惻,多以言志、宴游、愛情和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最早的七言詩,《典論.論文》是文學批評史的專論,文以氣為主,開創文學批評先河。

曹植此時最負盛名,風骨和文采無出其右,流傳的詩賦文章共百餘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和〈洛神賦〉等,永恆的經典〈七步詩〉,則以急智生慧解圍。

建安風骨表現在對於動盪社會的細緻描繪,如「七子冠冕」王粲在〈七哀詩〉中寫下「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及五言敘事詩雙璧:〈孔雀東南飛〉及蔡琰〈悲憤詩〉。

另也表現在積極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如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和曹操〈龜雖壽〉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或〈短歌行〉、〈觀滄海〉與王粲的〈登樓賦〉;還有顯示自己剛毅不屈的氣節,如曹操的〈軍譙令〉、曹植的〈求自試表〉及劉楨的〈贈從弟三首〉。

建安前的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及東漢末年外戚官宦爭權奪利,「黨錮」事件不斷,讖緯之學盛行。曹操率先打破儒學禁錮,突破當時盛行的駢體文格式,以通脫文體作文章,後有子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及文人學士競逞才藻。

至建安時代,東漢經黃巾之亂已名存實亡。當曹操統一北方,社會生活較前安定,三曹身兼文學家提倡文學與提攜文人,文學中興再開創,為蜀吳所不見。

辭賦詩歌流露情感和反映社會現象,和兩漢貴族文學出於政治需要,對聖君賢相「諷一謙百」稱頌已大不同。

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志深筆長,梗概多氣,曹魏的建安文學風骨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