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木刻非遺傳承人】 澤培 傳承藝術 初心不變

文/記者薛文獻、王澤昊 |2020.11.15
1115觀看次
字級
在江達縣波羅鄉木松民族手工藝有限責任公司,澤培(左)在指導學生。圖/新華社

文/記者薛文獻、王澤昊

西藏波羅鄉外衝村。在木松民族手工藝基地裡,三十多名木刻匠人正專心致志地工作,偌大的房間,「唰唰」的刀刻聲格外清脆。

匠人們依窗盤腿坐在木榻上,懷中抱著竪立的木板,不同形狀的特製刻刀輪番上手。一個豆大的藏文,就要精心刻上好一段時間。

西藏雕版印刷鼻祖

他們的師傅是五十七歲的澤培,一位個頭很高、衣著講究、眉眼間充滿精氣神的「康巴漢子」。他對待木刻很是嚴苛,要求徒弟們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板作品。

徒弟們埋頭趕工,澤培也沒閒著,他不停踱步到徒弟們跟前,神態慈祥地反覆叮囑,生怕某個人因一時疏忽出現差錯。

波羅鄉位於藏東的高山峽谷中,是著名的「木刻之鄉」。據史料記載,波羅古澤木刻雕版起源於一六七六年,被視為西藏雕版印刷的鼻祖。三百多年來,這套「木刻古法」被一代代波羅鄉人演繹傳承。

二○○八年,「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是四川白玉縣與我們鄉簽訂的合約任務。除了這裡的三十多人,鄉里還有三十人在白玉縣那邊做。這六十多人要花費十年時間,才能把已簽定的任務做完。」澤培說。

十九歲的四郎德克是澤培新收的徒弟,也是為數不多的女弟子。學徒一年來,小姑娘已經能獨自完成簡單的藏文雕刻,每月可完成四五塊板,收入人民幣三千多元。

曾經,年幼的澤培與四郎德克一樣,一刀一刀開啓了自己的「木刻人生」。

十二歲時,澤培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學習木刻。四年後,他已精通經文、書法、佛像等雕刻技藝,甚至出師帶徒,在當地小有名氣。

又過了幾年,澤培隨父親去四川德格印經院繼續進修,並從事刻板工作。「一九八○年代的時候,我每個月靠刻板、教授別人木刻,就能掙二百元(人民幣)。」澤培告訴記者。

然而,在德格印經院工作了三年後,澤培卻萌發了回鄉的想法:「雖然我能掙這麼多錢,但鄉親們還是一貧如洗。我想回去教他們木刻,大家一起致富。」

木刻之鄉重煥生機

四十年前,波羅鄉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人背馬馱是主要運輸方式。返鄉前,澤培把手頭的積蓄都買成了卡墊、米麵、衣服等,費了很大的勁才帶回村。

回到故鄉波羅不久,澤培就收了十二位村民做徒弟。「來我家學木刻,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不收學費,倒貼食物,初心是傳承木刻藝術。」

在澤培的帶動下,學木刻的人愈來愈多,歷史悠久的「木刻之鄉」重煥生機。

像是白卓村的白瑪加村一家六口人,年收入只有人民幣一萬元左右。二○一七年,白瑪加村放下皮鞭和鋤頭,師從澤培學習木刻。三年後,木刻技藝已非常嫻熟,一個月能刻出七張板子,收入人民幣五千多元。

二○一八年,澤培榮獲「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在波羅鄉建起了占地約一千四百平方米的木刻基地,將「波羅木刻」實行公司化經營。

從木刻基地廠房出來,澤培帶記者來到他的家裡,迫不及待地從櫃子裡翻出了「傳家之寶」——一塊長約三十公分、寬約十五公分、木色泛黑的「六字箴言」板。

「這個板子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了,是波羅木刻創始人——貢拉洛傑大師親手刻制的。」澤培滿懷期待地說,「我希望波羅木刻也能像這塊板子一樣,永遠傳承下去,歷久彌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