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 守護敦煌不老容顏

文/記者陸敏、張雅詩 |2020.11.08
2117觀看次
字級
天底下可能沒有比樊錦詩更專注、更長情的「學生」了。圖/新華社
2008年北京奧運聖火在甘肅敦煌傳遞,樊錦詩(右)擔任火炬手,與下一棒火炬手王桂英交接。圖/新華社
2020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左)榮獲「時代楷模」。圖/新華社
2019年,樊錦詩(右)榮獲「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與另外兩位獲獎者及團體分享感受。 圖/中新社
2018年,在敦煌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前,樊錦詩與日本的專家學者一起出席座談會。 圖/中新社
樊錦詩提出「數字敦煌」的構想,為莫高窟建立數位檔案。圖/新華社

文/記者陸敏、張雅詩

天底下可能沒有比樊錦詩更專注、更長情的「學生」了。

只因為在中學課本裡讀到了「敦煌莫高窟」,「也不知道是注定有緣還是什麼,我讀了那篇課文,就一直忘不了。」樊錦詩說。

在戈壁荒漠的漫天風沙裡,她用將近一甲子的時光將敦煌這本「書」一讀再讀,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華髮。「敦煌是永遠讀不完的,無論你讀書萬卷還是學富五車,在敦煌面前,永遠是才疏學淺的小學生。」

這位「敦煌女兒」在這不毛之地一待就是五十六年,保護了七百三十五座千年洞窟,並致力於傳承敦煌文化。

二○一九年十月,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榮獲「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不久,又獲頒第四屆香港「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

在香港會展中心的頒獎禮上,樊錦詩說:「守護莫高窟是值得奉獻一生的高尚事業,是必然要奉獻一生的艱苦事業,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奉獻的永恆事業。」

一九九八年起,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十七年。她說,不是做官,而是擔當、責任和使命,要有「問題意識」。

她推動制定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讓莫高窟有了專項法規這一「護身符」;她繼承前輩的「愛才如命」,並以廣泛的國際合作引進理念技術、培養人才;她倡導科學保護、探索數位化,如今先進的保護技術不僅延緩了千年洞窟的衰老,更讓它以數位的方式「容顏永駐」……

二○一○年,莫高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第二十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莫高窟的管理與旅遊開放創新模式作為典型案例向世界推廣,稱其是「極具意義的典範」。

「苦都讓老先生們吃了,可表彰全給了我。」樊錦詩不忘前輩篳路藍縷的創業路。

埋首黃沙半個多世紀

一九六三年,二十五歲的上海姑娘、北大學子樊錦詩奔赴西北苦寒之地,埋首黃沙,這一去就是半個多世紀。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最西端,氣候乾燥,黃沙漫天,冬冷夏熱。樊錦詩一天只吃兩頓,喝的是鹽鹼水,住土房、睡土炕、用土桌。「每天這裡拍拍,那裡拍拍,都是土」,她拍拍左右胳膊,比畫著當時的情景。

白天去洞窟,必須要爬蜈蚣梯。

什麼是蜈蚣梯?就是一根棍子上分出不同的短叉,通過攀爬這些短叉上下的「梯子」。「我從沒見過這樣的『梯子』,還那麼高」,樊錦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邊比畫一邊往腳下看,宛如當年站在梯子上那個心驚膽戰的小姑娘。

因為害怕,樊錦詩每天都會在身上揣幾個乾饅頭,盡量不喝水,少去廁所,以免攀上爬下。

現實生活如此艱苦,而洞窟裡卻宛若仙界。「完全是兩個世界,陶醉、震驚、震撼,反正怎麼形容都可以,簡單說就是太美了!太好看了!內容太豐富了!」

當時,一些老畫師在洞裡臨摹壁畫,洞裡沒電,他們想出個土辦法。早晨太陽從東邊出來,洞窟坐西朝東,他們就拿一面鏡子對著太陽,再拿一張白紙,靠反光來照明,就這麼在洞裡臨摹,居然臨出了許多藝術精品。

還有敦煌研究所帶頭人常書鴻、段文杰,都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物專家,卻腳蹬布鞋,穿著打扮與當地農民無異。經過他們將近二十年的整理,在幾乎沒什麼經費的情況下,莫高窟初步有了個樣子,看起來不那麼破敗了,樊錦詩心裡很佩服他們。

從此,這位江南姑娘盡心盡力做起敦煌文化的供養者。

壁畫容顏永駐人間

一千多年的綿長歷史,七百三十五個洞窟、二千四百多身彩塑、四萬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畫,莫高窟規模之宏大超乎想像。壁畫本不易保存,尤其是色彩絢麗的敦煌壁畫,極易老化褪色。隨著旅遊開發的推進,大批遊客到訪,他們每一次進洞時,空氣的流動都對壁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對比一百年前的壁畫,莫高窟壁畫色彩消退、日漸模糊」,樊錦詩心裡著急。

一個偶然的機會,樊錦詩到北京出差,一位遙感測量專家給她展示了電腦裡的圖像,樊錦詩第一次知道了圖像只要數位化,就能永久保存下來。「我一聽就想,壁畫可不可以這樣做呢?」她由此產生了「數字敦煌」的大膽構想,要為莫高窟建立數位檔案,將洞窟、壁畫、彩塑,以及與敦煌相關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位圖像。同時,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研究成果,以及相關資料匯集成電子檔案,使莫高窟的歷史信息得到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

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經過十多年的科技研發,二○一六年五月一日,「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古老的敦煌通過現代科技煥發出新的生命。全球觀眾可在線欣賞三十個經典洞窯的高清圖像,全景漫遊這座人類文明寶庫。

千年壁畫的最美容顏,由此在人間永駐。

在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展覽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牆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願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

樊錦詩正是這樣痴心的守護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