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山放羊時的自拍照。圖╱李松山提供
李松山寫的第一首現代詩是〈那時的你〉,短短十六行,寫給小學一位女同學。那是二○○五年,距離他輟學當放羊娃已經十多年,而他詩歌中「在小窗前剪一縷明媚的憂傷」的那個「你」也早已嫁人。
今年的「青春詩會」徵稿,條件之一是投稿作者年齡不得超過四十歲,李松山剛好抓住青春的尾巴。他是河南省舞鋼市尚店鎮李樓村人,四歲時他得了腦膜炎,沒能及時治療,從此變成一個走路蹣跚、說話吃力的身障者。八歲才上幼兒園,小學四年級不得不輟學回家放羊。
李松山的詩是一邊放羊一邊寫的。他為自己取了筆名「山羊鬍子」。他說,山羊的鬍子很長很輕,吃草時輕輕拂過大地,有種飄逸的感覺。
李松山希望自己的詩歌是飄逸的。當初放羊放了幾年,他覺得生活「太無聊」,就把弟弟的課本拿來讀,也開始嘗試寫格律詩,腦袋裡一閃亮就寫,一天寫好幾首。「當時覺得是詩歌,現在看其實不是詩」。
後來李松山在舞鋼市漸漸有了詩名。「我們舞鋼雖然是縣級市,但詩歌氛圍很好。」他說。當地詩友指點李松山:你格律詩寫得再好也超越不了唐代水平。你應該寫現代詩,應該站在時代最前沿看這個世界。
於是,李松山開始寫他身邊的世界,寫得最多的是羊,他在山腳下、河灘邊放的羊。
李松山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二○○七年在杭州工作的弟弟把李松山接到杭州,為他開了個小書店。「弟弟希望我到城裡,過上好日子」。
但在小書店賣書賣報,從早晨六點忙到夜裡十二點,李松山覺得日子「太熬人」,一年後小書店遇到拆遷,李松山又回到村裡放羊。「我還是喜歡農村。」他說。
另一位李亮,筆名「亮子」,是甘肅省成縣一名中學歷史老師。年輕時的他排斥「主旋律」書寫,認為「正能量的東西難免寫成口號,不夠真誠」。但因為幾次詩歌采風活動,他漸漸改變了看法。
二○一八年夏天,他到成縣鐔河鄉采風,聽花椒種植戶、核桃種植戶講述脫貧故事,看到村史館、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新貌,他感觸特別深。「我也是農村出來的,我就想著老家村子什麼時候能比這個采風村子變得更美呢」。
《詩刊》的主編李少君說,他們在中國詩歌網發起「奮鬥在扶貧第一線的詩人詩篇」的詩歌徵集,沒想到大量詩歌自發性湧進來。「一個個感人故事、細微變化、日常細節,帶著泥土味,充滿真情實感,點擊率很高」。
「詩人只有真正走向廣大的社會,才會有開闊視野,與民眾共疾苦,才會有大情懷。」李少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