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文章都在談音樂對人的影響及重要性,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音樂治療可以對那些人有幫助。
每次帶團體都會被問及:什麼樣的對象適合用音樂治療?其適用時機為何?
通常我會回答:大概有兩種人不適用:第一為聽到音樂會引發生理不適的人;第二為後天因為感受到音樂的音高、節奏或音樂環境而受到創傷的人。不然,我都覺得音樂治療適合每一個人。
筆者從國外回來時,曾在國民小學教過音樂課就發現過一個現象,那是一個讓我非常錯愕的音樂教育環境。
在音樂課裡,教唱是一個最基本的教學法,老師將整首曲子彈一遍過後,再透過單音的伴奏,一句一句地要同學一起練唱,每位同學只要隨著音樂的旋律再唱一遍即可。
結果,我在彈完後,教室裡沒有任何聲音;再彈一遍後,教室還是只有我的聲音。坐在鋼琴前的我停了下來,起身環顧著整間教室四周,空氣寧靜的可以,感受到的是班上沒有一個人敢唱。
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在跟同學討論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之前的音樂老師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歌手在訓練,對音準的要求、對節奏的訓練、對樂句的感情表現等。
我心想:「完了!」這群孩子對音樂完全失去了信心,遂是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法,改用用身體感受法來讓孩子感受音樂的震撼。
首先我要孩子辨別音高,我要他們學老人說話,再來用自己的方式尖叫來分辨人對聲音的表現;接著,透過音樂的節奏讓孩子用自己的身體,感受音樂的節奏盡情的擺動,從學校的進行曲到耳熟能響的三拍華爾茲……。
結果發現,孩子可以真地都動了起來,就算節奏感不好、不想跳的孩子,自己都會分辨節奏的差別及音樂本身要帶領的意境。
期末的分享中,孩子回饋上音樂課是他們這學期最快樂的時間,上音樂課是他們每天最期待的課,音樂讓他們可以放任,玩音樂課的活動比在教室玩的活動都還有意義。
因為在這裡他們才可以完全放鬆的玩,沒有任何的功課壓力,沒有誰比較厲害,沒有……,大家在音樂課裡,都得到能量的釋放。
有個孩子對我說:「在音樂的活動裡,我找到面對的力量,我知道在老師的帶領下,音樂可以給我力量,並安撫我的心情。」
(作者為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主任、原住民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