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阿米巴原蟲不「進化」成更「高等」的生物?因為沒必要啊…… 圖/Wiki
文/高詩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演化生物學碩士,曾任《科學少年》與《小牛頓》科學編輯、本版編輯)
上個月有一位小學生投稿本版詢問,他問:「為什麼現在地球上的生命不斷進化(其實應該是演化)的同時,還會有像類似阿米巴原蟲的單細胞存在?」這位同學可能入迷「神奇寶貝」等手機遊戲過深,認為世界上的動物應該都是弱肉強食,所謂的「低等」生物都應該淘汰,或者應該「進化」成「高等」生物。
首先,「進化」一詞多出現在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等區域(中國大陸科普教育界近年來,已有學者希望正名為演化)。台灣學術界則向來採用「演化」一詞,來表達:
「由於物種本身的基因,偶然會發生突變。若是在正常情況下,(突變)通常都是對個體產生負面的影響;但若是該環境正處於激烈變化當中,那些突變的個體說不定,就能通過「天擇」的力量,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下,具有比較高的競爭優勢;久而久之,該族群能夠活下來的個體,都會偏向具有那種(存活優勢)基因表現型*1,而一旦累積夠多(生理上、基因)的差異,就可望達到生物學中,不同物種的定義*2,屆時也代表著一個新物種的誕生,」這段漫長過程的現象。
有看到這兩個字詞差異性了嗎?「進化」一詞給人有低往高爬升的感覺,但「演化」一詞完全是中立的,它只是看當下的環境對哪個基因有利。該個體若是能夠於當下環境中,具有較高生存機率的基因表現型,進而也就較有可能產生下一代,這無關乎強弱。
回過頭來看同學的提問,雖然阿米巴原蟲比起人類、老虎、大象等多細胞生物,可能其生理構造是相對簡單一點沒錯,但是好歹人家已經在地球上活了超過40億年;這表示它不管是在深海中,或是在你的身體裡,都一直適應得很好。所以還望同學之後,看待地球上的生物,盡量不要有高低(等級生物)之分:例如不要在路上看到一個小蝸牛,說牠的演化程度很低;看到一頭健壯的雄鹿(你看得到的話),就說牠的演化程度很高。眾生皆是平等。
*編註1:基因表現型:基因所表現的性狀及可見到的外表;一個生物體的實際外表特徵如大小、重量、顏色等等,皆是基因表現型。
*編註2:雖然到了2020年的現在,學術界還在爭論『種』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