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 走過北門

文/鄧榮坤 |2020.09.28
2519觀看次
字級
北門城。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年輕時,多次從台北的北門經過,躍入眼簾的磚紅色城門,屹立於風雨或豔陽中,娓娓訴說著曾經有過的輝煌歲月。隨著台北繁華的生活步調,旁邊架起高架道路,搭車經過時,就能感受到窗外的城門近得伸手就能觸摸到,內心悸動不已。後來高架道路拆除,城門露出了原來的樣貌,那分悸動至今仍令我難以忘懷。

午後,走過北門城,昔日的繁華與悲歡故事,隨著目光所及陸續進駐思緒當中。我刻意放慢步伐,深怕一個不小心而驚擾了它的靜謐之美。

台北的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清治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竣工,當時是台北城正門,也是目前台北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建城時期的原貌。和我們一起踏進北門的文史學家丘毫說,門外原來建有甕城,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甕城已拆除了,幸好城門還在。北門是台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一九七八年啟用的北門高架道路(忠孝橋引道)緊貼北門側邊,遮掩了北門的樸實之美,直到二○一六年拆除北門旁的北門高架橋,在城門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終於還給了北門舒展的空間。

走進台北府城的正門──北門,歷史似乎來回於眼眸中迴盪。多年以前,清朝派駐台灣的地方官員搭船沿著淡水河上溯,到離北門外不遠處的岸邊上岸,由承恩門進入台北城,因此北門外曾經設有一座迎送官員的木造接官亭;如今,接官亭消失了,但故事仍在,至今一直流傳下來。此外,北門也曾是昔日大稻埕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因此在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距離檢視北門台座的石材,發現它依然堅硬無比,無畏風雨與豔陽而完好如初。台座的石材採用大直北勢湖一帶山區的安山岩,交錯堆砌而成,外壁以紅磚堆砌而成,城樓內部空間有一道內壁與外壁形成「回」字形構造,雙重護衛城樓中央的活動空間。

北面外壁接近圓拱門洞上方有橫額,中間題有「承恩門」三字,與「光緒壬午年、良月吉日建」之落款,更彰顯出它的文化價值。丘毫說,北門面向淡水河口,當初城門的設計,已納入防禦功能,所以,在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甕城,將城門半面包圍,外廓北面門洞上方題有「巖疆鎖鑰」橫額,遺憾的是,這個橫額於日據時期拆除而流落,光復後才移至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最近才重新移回北門前方的空地。

走過北門,在城門前佇立,昔日的繁華、達官顯要絡繹穿梭的情景似乎又來到眼前,清朝官員曾經走過,日本官吏曾經走過,而販夫走卒也曾經走過的年代,關於城門的悲與歡就開始書寫著。我試著舉起相機,透過觀景窗為城門的容貌留影,也許在多年之後,它又將以什麼樣的面貌融入生活?任誰也很難預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