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金秋聖果銀杏美

文/朱振藩 |2020.09.28
1011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時序進入仲秋,銀杏大量應市,它俗稱為白果,適合入饌品享,只要料理得法,無不誇其味美而留下深刻印象。

銀杏為銀杏科銀杏屬的落葉喬木。由於葉似鴨掌,所以又名鴨腳,且因它是樹木中的「老壽星」,一般能活千年以上,生長慢而壽命長,以往得「爺爺栽樹,孫子得實(採果)」故另名「公孫樹」。而今這款易栽、易活、易管的搖錢樹,已實施選種、接枝和科學管理,只消個五、六年,即可進入盛產。是以俗諺中「要想子孫富,多栽銀杏樹」的說法,現已成為歷史。

古名靈眼、佛手指、佛指鉗的白果,乃果品類烹飪原料之一。呈橄欖狀,形似橢圓或側卵,外種皮肉質,中種皮骨質,內種皮膜質,以果仁供食用。主產於中國鄂、豫、桂、蘇、浙等地,以江蘇省所產的品質最佳。又,湖北省隨州市因年產量特高,且暢銷中外,故博得「白果之鄉」的美譽。

早在三國之前,江南人已食用白果。宋代列為貢品,並改稱銀杏。北宋文豪歐陽修有詩云:「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即詠此事。更以不需剝殼,直接置火灰堆中就可烤食,滋味佳美。南宋大詩人楊萬里便據以賦出「深灰殘火累相遭,小苦微甜韻最高」這等膾炙人口的詩句,令人心嚮往之。

其實,這種吃法確有韻味,試想秋盡冬來,霜降苦寒之際,銀杏果肉飽滿,此刻生火一堆,待火漸成灰燼,隨即埋入銀杏,人在其旁等待,忽聽劈啪一響,聲如爆竹炸裂,灰內迸出銀杏,或可遠飛數尺。待拾起一瞧,果殼裂開,仁皮稍脫,去殼搓皮,碧珠晶瑩,入口食之,苦中帶甘,爽糯芬芳,清韻別具,委實妙不可言。

北宋詩人梅堯臣形容它是「炮仁瑩翠珠」,真是知味之言。而更有趣的是,此顆剛剛下嚥,那邊又發響聲,定神仔細尋找,逐一拾起送口,自有一番情趣。

食畢諦視雙手,沾滿灰白火灰,對著鏡子一照,口角似添霜鬚,不禁欣然一笑。此中之至樂,絕非用熱沙乾炒或入烤箱烤熟者可比。

白果入饌,適合炒、蒸、煨、燉、燜、燴、溜、烘、烤等烹調法。民間常將白果用鹽水烹炒,味醇帶香;而用糖水煮熟,略加桂花糖漬,即是常見的「蜜汁桂花銀杏羹」,且其在製作時,糖不妨下多點,羹湯則勾薄芡,如再添加幾顆山東、京津所產的小紅棗和幾粒宜興或良鄉上等的板栗,盛於白玉盞端出,恰似水晶中嵌著紅瑪瑙和田黃玉,形象美極,能振食欲。此外,以鐵絲籠裝白果烘烤至熟,可當街頭小吃;如和糯米等製作「八寶飯」、「八寶粥」時,佐以白果,均是不錯的選擇。不過,用白果充配料,宜先用水煮熟,再去皮脫殼,待主料烹至八分熟,將要起鍋之際再添入,切不可在沸水中久煮,易破皮粉碎,且顏色變黃,失去其清香,如此則不美矣。

「詩禮銀杏」是著名的孔府菜,我曾在山東曲阜的「闕里賓舍」兩度品嘗。它是以銀杏為主料,佐以蜂蜜、白糖調製而成。此一大件甜菜,具有菜色紅亮,銀杏軟糯,間有蜂蜜及桂花的濃郁甜香等特點,入口即酥化,殊耐人尋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