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南部沿海地區,流傳很多虱目魚名稱來源的傳說,主要的傳說中,有鄭成功抵達台灣,從鹿耳門登陸時,漁村的居民們熱烈歡迎,並獻贈上此魚,鄭成功詢問居民,此魚是「什麼魚」,後人相傳國姓爺將此魚,賜贈命名為「什麼魚」,而訛音為「虱目魚」。圖/一凡
文/一凡
在台灣南部沿海地區,流傳很多虱目魚名稱來源的傳說,主要的傳說中,有鄭成功抵達台灣,從鹿耳門登陸時,漁村的居民們熱烈歡迎,並獻贈上此魚,鄭成功詢問居民,此魚是「什麼魚」,後人相傳國姓爺將此魚,賜贈命名為「什麼魚」,而訛音為「虱目魚」。
虱目魚是一種廣鹽性溫水魚類(指該魚種可生活在半鹹水及海水的環境,鹽度範圍在0.5%~4%之間),產於熱帶與亞熱帶,牠的腹腔壁介於黑色腹膜與腹肌間,有一層半固態狀的脂肪層,能耐受較高的溫度,可耐最高溫達42℃。因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魚類,此魚較不能耐寒,若水溫降至9℃以下時,即有被凍斃的現象,故養殖業者需有越冬的準備。
由於虱目魚不耐低溫,當白露過後,氣候溫度轉為漸涼時,會逐漸停止成長,若水溫低於10℃,即可能對虱目魚造成危害。在進入冬季時,必須將牠們趕入「越冬溝」內過冬,越冬溝水深約1.5~2公尺,在其北方須再搭設防風屏障,以抵擋凜冽的寒風侵襲。等到清明節前後,溫度回升較穩定時,即可將越冬魚苗趕入準備好的淺坪魚塭開始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