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 古圳重現天日! 一條在台北消失的河

文╱王文靜 |2020.09.16
2305觀看次
字級
韓國復原埋沒地底四十七年的清溪川。圖╱James Kim
稻禾感謝古圳的灌溉。圖╱王文靜
作者到世界各城市旅行,美麗的共同語言都是擁有河川。圖╱王文靜
台北和平東路三段二二八巷,地下是瑠公圳河 道,畫家留下昔日光影。圖╱王文靜

文╱王文靜

有一張台北東區古地圖,讓人一驚,當時的台北簡直就是水都。現在,台北東區的SOGO 忠孝館、敦化館、明曜百貨的位置,在十八世紀都還是湖水。

滄海桑田,水都台北後來逐漸淤積,湖水陸化。很難想像當年,河與湖交錯的景觀。湖區主要在台北東區,今天仁愛路上的富邦大樓附近,就是曾經存在於台北東區的這座大湖的中心。

清朝,在艋舺經商致富的林式霽家族(當時被稱為「陂心林家」,清朝的台北四大家族之一),在這被湖水環繞的「浮水蓮花穴」建一座三合院大宅,與林安泰古厝齊名。林家當年建造宅院時,從大陸訂購的建材可上溯河水,直接在大湖卸建材。

低調的林式霽家族今天搖身一變為忠孝東路四段的大地主,成台北東區神祕地王。福建泉州人林式霽,二十多歲時渡海來台,在萬華「頂下郊拚」械鬥事件後,將重心撤離萬華,移往市郊的大片農田,即今天的台北東區。隨著城市發展重心的移轉,萬華沒落了,昔日郊區農地變為明星。

真是滄海桑田。除了湖水,在台北城市底下還有一條傳奇性的河,它是在近三百年前,被一位叫郭錫瑠的農夫開鑿。最近,我有一趟小旅行,探索這條消失於台北市的瑠公圳。我說不出來,為何對這河圳莫名的著迷,或因它隱入地面後的神祕與悵然,或因它曾經灌溉台北平原促成台北的繁華。

瑠公圳今何在?現在幾乎已無蹤跡,被覆蓋或填平。因此,台北的部分車道下正是昔日河道,河在下面流,車在上面走。譬如,位於六張犁的台北和平東路三段二二八巷。這麼寬闊的四線道馬路,為何被稱為巷子? 因為,要完全覆蓋當時瑠公圳的河寬。

時間久遠,現在的台北人大都不知道在底下有一條灌溉用渠道,遺忘近三百年前,台灣一位非常有膽識與遠見的人,郭錫瑠。

話說一七三六年,郭錫瑠從南部轉到台北開墾。當時的農田,多仰賴埤塘儲水灌溉,但由於汙泥的淤積,大片土地,因缺水而無法種植。郭錫瑠依據在南部的經驗,認為唯有開鑿水圳才能解決問題,便決心尋找水源。

雖然台北盆地內河流水源充沛,可是水面與地面間有不小落差而無法直接取用。他發現新店溪上游的青潭溪附近是河水匯集地方,適合築堤建埤,沿新店溪畔開鑿水圳,可以解決台北盆地的灌溉。於是,這位拓荒者變賣家產開鑿水圳,打算引水十數公里至自己的墾地。郭錫瑠由農夫變成水利工程師,面臨挑戰工程最大困難為必須以人力鑿穿高山陡壁、橫越河流溪谷,還有入侵泰雅族活動區而常遭強烈攻擊。施工時間比預期還要久。

歷時二十二年瑠公圳終於完工通水,發展出二十六條大小水圳,後人感恩郭錫瑠父子,稱之「瑠公圳」。惋惜的是,水圳傳至第三代與第四代時,郭家財力無法維護水圳,水權只好賣給板橋林家後代。郭錫瑠半生心血的水圳,通水後半世紀全被他人掌控。

一九四○年代起,隨著台北農田大量改為建地,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大部分圳道或者填平改為道路,或被覆蓋。如今僅在新店留下部分渠道,微弱地喘息著。

「北,瑠公圳;南,嘉南大圳。」二者都是奠基台灣稻田的重要工程。專欄作家馮忠鵬認為,不同的是,瑠公圳用原始的方法建築渠道,生產的稻米供給北部漢人所需;後者使用先進的工法,增加的稻米收成供給糧食緊缺的日本。

因農業而起的水圳,也因農業沒落而消失。當瑠公圳在台北日益模糊之際,近年有人倡議比照韓國復原埋沒地底四十七年的清溪川,也讓瑠公圳從台北盆地的地底下重見陽光。台北市政府確實小規模推動,但阻力不小。

台北的面貌不該只是有商業。讓被壓在馬路下的古圳重現天日,還路予河。這本就是一座與河共生的城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