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 北京百年胡同 展開新生活 文/記者李斌、孔祥鑫、張漫子 |2020.09.05 語音朗讀 16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69歲的居民崇寶才在修繕一新的北京市東城區雨兒胡同30號院內。 圖/新華社 2015年修繕前的沈家本故居(上圖)。下圖為修繕後的沈家本故居。圖/新華社 「現在家家都有了廚衛,市政排汙排水等基礎設施進入胡同裡,改造效果比想像中好得多。」談起近年來的日子,六十六歲的北京市東城區雨兒胡同三十號院居民李長林感慨不已。圖/新華社 修繕後的東城區三里河。圖╲新華社雨兒胡同30號院內,騰退後的房子改造成的「槐香客廳」,成為居民議 事、活動的公共空間。圖╲新華社遊客在北京市東城區三里河 參觀遊覽。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斌、孔祥鑫、張漫子北京在老城保護和復興的道路上一步一腳印,變化正在悄然發生。由於《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畫(街區層面)(二○一八年——二○三五年)》已編制完成,正在報審,對於北京老城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北京的老胡同裡能過上現代生活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北京老城,走進胡同深處……「現在家家都有了廚衛,市政排汙排水等基礎設施進入胡同裡,改造效果比想像中好得多。」談起近年來的日子,六十六歲的北京市東城區雨兒胡同三十號院居民李長林感慨不已。胡同過起現代生活過去六年,修繕後的雨兒胡同煥然一新,三十號院也面貌一新:原有的十四戶居民中有十二戶選擇外遷,恢復四合院傳統規制格局的院子顯得格外寬敞乾淨。騰退後的八間房子被改造成「議商暖閣」、「槐香客廳」等,成為居民議事、活動的公共空間。六十九歲的居民崇寶才一家三口人和另一家人本著自願原則留了下來,和社區居民共享院子,而他家平均一人居住的面積從不到五平方公尺提升到了近九平方公尺:「我們老倆口退休費一個月一萬多(人民幣),夠花。我沒有更多的願望了,就是好好活著,多活幾年。」三十號院,是南鑼鼓巷福祥、蓑衣、雨兒、帽兒四條胡同近年來修繕整治成果的縮影——五年來,這四條胡同共有四百三十七戶、一千三百三十二名居民騰退外遷,住進了現代化小區,居住面積從戶均不足二十五平方公尺提高到一百一十平方公尺,人均則由七點九平方公尺增加至三十六點八九平方公尺。在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伴隨居民騰退、院落修繕,愈來愈多人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僅在東城,就有十二個平房區街道、六百五十六條背街小巷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北京老城正在復興二○一九年,北京市西城區達智橋胡同被評為北京十大最美胡同之一。「經過集中整治,占道經營、私搭亂建沒了,小燕子也回來築巢了。」七十三歲的居民韓寶森指著一處四合院門口門楣上的燕子窩說。達智橋胡同,是另一個過去幾年北京老街巷變化的縮影:在東城,一千一百七十五條街巷整治提升,九百零二條支路胡同通信架空線梳理入地,清理線纜二萬公里,拔桿一萬一千根;在西城,一千三百多條背街小巷得到提升,八十四條街巷達到標準。現代生活,還得有花有草有綠地,老城也不例外。菜市西北側,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面積最大的城市森林,總面積達四點五公頃的「廣陽谷」城市森林,早已成為周邊胡同人們休憩的好去處。七處「城市森林」、八處口袋公園、六處小微綠地,在西城區,綠色空間大面積增加。在東城區,玉河遺址公園兩岸植綠種草,河道得到修繕,重現「江南水鄉」景色。「原來我老去北海公園,現在出門就是公園。」談起胡同一側玉河遺址公園的變化,崇寶才不禁感嘆。老街坊們共享的,不僅是四合院和胡同,更有文物活化利用後的「福利」。西城區金井胡同一號,一個坐北朝南、窗明幾淨的三進院落,是清代著名法學家沈家本故居。四年前這裡還是個大雜院,住著四十六戶居民。二○一八年一月九日,在騰退住戶、精心修繕後,沈家本故居作為中國法治名人博物館對外開放,截至去年年底,先後接待近千場集體參觀,接待參觀總量十二萬人次。「許多人慕名而來,周圍的居民更是抬腳就來。」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二級調研員賈文靜說。除此之外,從三官廟到梨園公會,從廣福觀到京報館……愈來愈多文物里的住戶願意搬離原來住所。萬松老人塔「變身」磚讀空間,林白水故居成了椿樹書苑,臨汾會館闢為展現會館發展史的專題博物館,廣渠門內大街二○七號曹雪芹故居紀念館主體建設基本完成……一個個文物空間成為公共空間。「在北京,愈來愈多的文物得到活化利用,傳統的歷史格局和城市風貌正悄然恢復,整體保護下的老城正在復興。」北京市規畫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西城分局局長助理龔釗說。延續千年古都的精氣神街區整理、背街小巷整治……自二○一七年起,通過一系列行動,最多時有兩百多家酒吧的什剎海終於靜了下來,回歸老北京味道。「我們正讓胡同靜下來、慢下來。」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工委書記海峰說,「什剎海正在探索一條老城疏解整治提升、人居環境改善、街區有機更新與歷史文脈保護有機結合的路子。」北京老城的變化,源自全社會的共建共治共享。一張共建網正愈織愈密:東城區有一千零三十名街巷長、二千零六十四名小巷管家,西城區有一千三百九十二名街巷長、二千八百九十六名小巷管家,天天下「繡花功夫」……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前門草廠四條四十四號院內,一陣鈴聲過後,小院議事廳又一次開張,包括社區居委會委員、街巷長、小巷管家、居民組長、居民代表共同商議垃圾分類大計。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在社區協商共治下,曾經的歷史水系三里河得以恢復。小路彎彎,溪流潺潺,成為京城一處勝景……目睹巨變,六十二歲的居民丁淑鳳說:「屋外有花有草有魚缸,院內有了雨汙分離、用上了全電廚房,現在家家過上了品質生活,天天在三里河邊走一走,別提有多自在了!」歷史文化是金名片北京,是一座見證歷史滄桑變遷的千年古都,更是東西方文明相遇和交融的國際化大都市。「我們提出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石曉冬說。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集萃地就是老城。「通過不斷推進保護工作,北京老城這張金名片必將更加閃亮。」北京市規畫和自然資源委副主任周楠森說。目前,一系列工作正在推進中,像是從二○一九年年初,北京市住建委和東城區、西城區共同啟動歷史文化街區直管公房申請式退租,願意走的人對接共有產權房或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願意留下來的,走的人騰出了空間,對於留下來的居民來說,居住條件也是改善。從西城區菜市口西片到東城區北二里莊,申請式退租和街區更新工作穩步推進,更多住在老城區的居民看到了日子改善的希望……再者,二○二○年年初,北京市西城區發布首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畫,希望借助各方智慧和資本開發利用歙縣會館、晉江會館、梨園公會等七處騰退文物建築,把文物資源開發出來……「我們要留住北京城的『根』與『魂』,讓老北京人、老北京文化在北京城長長久久地生活、發展下去,延續千年古都的精氣神。」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 前一篇文章 【古物的故事】 國絲修復師 8 年修復清宮服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走一趟涪陵荔枝古道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7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余江 百年匠人到智能眼鏡【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