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姿.歐榭譯╱韓翔中
作者簡介
莉姿.歐榭 (Lizzie O’Shea)
澳洲律師、作家和廣播人。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法律、企業責任、數位科技及人權議題。她是積極推動改革的行動家。除了創立關注數位民主的「Digital Right Watch」組織外,另外與記者、律師等有志者推動「Copwatch」計畫,關注警察濫權及司法改革,也獲得社會極大關注。同時,她是經驗豐富的公益律師,專攻難民、維權人士和原住民權利。她參與多次公共訴訟,替弱勢者辯護,積極對抗社會不義。勇敢的行為受到多方稱許,更讓她獲得「人權英雄」之美稱。
法蘭茲.法農(Frantz Fanon)在其開創性作品《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中呼喊道:「噢!我的身體啊,造就我永遠是個勇於質疑的人!」
法農作為思想家,他從來不迴避關於權力、種族、身分認同的深奧問題。他生於一九二五年安地列斯群島的馬丁尼克(Martinique),當時為法國殖民地。法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同盟國,原本在加勒比海地區過著中產階級生活,但軍旅生活粗魯地驚醒了他的人生:在同袍間,法農作為黑人一事壓過了他的法國公民身分,他發現自己的身分已經預先被種族所決定了。戰爭結束後,法農到法國旅行,最後在里昂受訓成為精神科醫師。一九五三年,法農被派去阿爾及利亞工作,不到一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爆發。法農接觸到阿爾及利亞人所受的折磨,同情對方的目的,他選擇對抗法國殖民那一方。他放棄了工作,短暫回到法國,隨後前往突尼西亞擔任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的職位,加入反殖民革命。法農的職位最終讓他來到迦納,當時是非洲統合運動的社會與政治中心。期間他將自己所見所想加以理論化,並透過寫作呈現。
法農相信自決的理念。就算在一個人類被分類、監控、歧視的世界裡,我們依然可能刻畫出自我身分的空間,塑造我們的命運。法農的解釋超越了他的時代,即便處在巨大壓迫的背景下,他依然認為自由解放是可能實現的,該論點在他逝世之後依然適用。
科技時代如何創造自我
確實,我認為可以重新導引法農理論作品之目的,套用於二十一世紀的數位生活。法農所掌握的問題至今依然存在,此即:當我們的身分在這個世界上已經被預定,我們該怎麼創造自我?當我們自我意識——我們的抽象身分——的歷史是由他人撰寫,我們要如何在數位環境中尋求自由?那些掌握權力、掌握我們數位生活的人,無論是私人企業或政府,其行事風格幾乎是霸權。科技資本主義之眼監視我們所做的一切,它們將資訊分享給隨時窺探的政府,我們的行為被追蹤、預測,我們受到分類、評斷。吾人要怎樣離開這個將我們分類成消費者、監控目標的範型,進一步定義自我呢?畢竟,這套範型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幾乎讓人無從逃脫。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心靈被殖民的經驗,絕對比不上實際被殖民的不義、暴力與恐怖,也比不上身處強烈種族主義社會的痛苦。
規避政府與企業監控的複雜程序,往往被定義為隱私權。隱私權很難把握住我們在數位生活中所需的自由類型。典型的「隱私」被認為是保衛個人世界或家園的權利,可以與公眾隔離、免受窺視;但獨立性並不能等同於自由,我們需要設法創造以「自主性」為優先的集體社會及政治生活,不能讓生活屈從於牟利者的審查之下。
吾人必須將數位自決權從監控資本主義及國家那裡奪過來。數位自決包括讓科技工具的通訊得以自由,且需要擺脫數據商、廣告商等龐大產業的操控,進而取得自主。我們應該改變數據運用管理的法律架構,並設計去中心化取向的資訊基礎建設;數位自決亦須設置能讓人自主控制其參與程度而非促進上癮的線上空間、裝置;數位自決是關於質疑的自由,可以使人——在數位環境內或外——自由定義自我意識。
法農的寫作關乎他看見自己為一個黑人,身處在由白人霸權制定規則的世界中。他解釋道,他的身分不是屬於他自己的,白人是怎麼「從千千萬萬的瑣事、軼事、故事中把我編織出來」。他是透過白人霸權的稜鏡來觀看自我。
這些概念亦能套用至生活在數位時代的經驗。我們在網路上的樣子——即我們的抽象身分——是由資料探勘產業所生成、訂定。抽象身分會將人們轉軌至「名聲孤立倉」,還會被政府用來進行與人們有關的決策。我們必須迅速設法擺脫分類與假設,設法限制監控資本主義與國家的雙重力量,並設法定義我們的自我意識。
現有的數位科技已可讓我們對權力施加一些限制。我們可以避免某些定義吾人抽象身分的侵犯性監控行為。在科技層面,我們已經可以隱密且匿名地進行通訊:我們可以採用加密方式,或使用洋蔥路由器。加密已成為非常普遍的做法,在愛德華.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控活動後,這已是郵件與網路瀏覽器的基本配備。不知這是好是壞,其實加密依然是一種資本主義的表現:因為加密鞏固了國際銀行系統的運作,它在經濟領域上廣受採納。同理,(部分的)洋蔥路由器是一項軍用與匿名通訊的產品。用其他方式說明的話,增進隱私的工具通常具有多重目的,這也是為何這些工具仍在進步當中,且愈來愈便於使用。
(摘自《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