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健康、環保意識抬頭,消費者因此更有「主見」去選擇較健康、較環保的食物或物件。殊不知,這些選擇亦帶來了享樂許可證的效果,進而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買了不健康的食物、做了不環保的行為。 圖/LucKy wei
文/黃詠翔(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普作家)
上兩周介紹,當我們發覺自己在追求目標上有些許進展,有時會因此掉入享樂許可證的偏誤;換句話說,我們會誤認為:一旦有了進步,就可以好好地犒賞自己。殊不知這會造成過度辯證效應,削弱了我們持續朝目標邁進的動力。說到底,這就是大腦本能自我戰勝意志力自我所致。然而可怕的是,我們所在的外在環境更有許多本能自我的「盟友」──標籤效應,讓它更能駕馭我們的大腦,進而影響決策。
近年來健康、環保意識抬頭,消費者因此更有「主見」去選擇較健康、較環保的食物或物件。殊不知,這些選擇亦帶來了享樂許可證的效果,進而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買了不健康的食物、做了不環保的行為。
發現標籤效應的契機是,美國一名心理學家在報章雜誌看到知名速食店開始引進蔬食沙拉,他欣慰地繼續往下讀,結果令他意外:引進沙拉後,漢堡、薯條的營業額卻逆勢成長!驚訝之餘,他對此抱持懷疑態度,進而決定複製類似的情境,利用實驗方式來驗證這個消息,實驗如下:
研究者首先架設一個虛構的速食網站,讓受試者在此點餐。受試者分成兩組,A組所看到的菜單內容有三種套餐,且這三種套餐的熱量有高有低,但只有研究者知情,受試這是不知道的;B組則是會在菜單中增加沙拉選項。
有沙拉就對了?
結果發現,B組選擇高熱量的餐點多於A組的人,證實了他在報紙上看到的消息!研究人員的解釋是,當我們看到餐點選項有著健康食物的選項時,我們會感到欣慰,並自認為自己已做出健康的選擇,進而在做決定時選擇犒賞自己的高熱量食物。其後續研究亦發現,當餐點選項其一為單點漢堡、另一個為漢堡配沙拉,選擇漢堡配沙拉的人會比較多。然而,漢堡配沙拉的熱量是高於單點一個漢堡的熱量,究其原因就是享樂許可證在作祟。
除了速食店之外,我們所處的環境亦有各式各樣相類似的情況與標籤,諸如:零脂肪、無加糖、有機、公平交易……等等,我們一旦看到這些標籤時,若不加以注意,則會讓我們多付出代價!當我們買了標示健康、低脂的小餅乾,便不自覺地狂吃;抑或者,吃了健康食品後,在飲食上就不加以克制,以為自己有了保護傘──健康標籤偏誤;當發現服飾店特價衣服一件299、兩件500元時,便多買了幾件,自認撿到便宜,但實際上就是多花了錢──省錢標籤偏誤。
姑且不論這些標示是否為商人刻意引導,我們消費者能做到就是時時刻刻加以提醒自己,當碰上類似的標籤效應時,要有警覺心,盡量別誤踩了享樂許可證的謬誤陷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