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浙江松陽 拯救老屋大行動 文╲記者何玲玲、方問禹、魏一駿 |2020.08.22 語音朗讀 215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遊客在四都鄉陳家鋪村的平民書局裡閱讀。圖╲新華社 「拯救老屋行動」完成修繕後,村民陳麗(抱著兒子)與堂姐回遷在這裡居住。圖╲新華社 三都鄉上田村,村民坐在經過修繕的房屋門口。圖╲新華社 在三都鄉楊家堂村,負責修復一幢古民居的 工匠在製作木門。圖╲新華社三都鄉楊家堂村。圖╲新華社四都鄉平田村體驗 鄉村風情。圖╲新華社三都鄉上田村風景。圖╲新華社 文╲記者何玲玲、方問禹、魏一駿已有1800多年歷史的浙江省松陽縣,縣裡有71個傳統村落,總量居中國大陸第二,是華東地區傳統村落最多、風格最豐富的縣域。在城市化浪潮中,傳統村落的生機與韻味不斷被沖刷,老屋也被遺忘在山野鄉間,如今一場「拯救老屋行動」正在松陽展開,傳統村落展現出新的生機。煙雨江南,古村深巷,黃牆黛瓦氤氳在霧氣之中。屋檐之下,幾隻燕子擠在窩裡嘰嘰喳喳,不時在屋內低飛嬉戲。搬回老屋居住的雷金玉說,「燕子歸巢是吉兆,我們回來,是捨不得根」。地處浙江省西南部山區的麗水市松陽縣,建縣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縣裡有七十一個傳統村落,總量居中國大陸第二,是華東地區傳統村落最多、風格最豐富的縣域。然而,在城市化浪潮中,傳統村落的生機與韻味被不斷沖刷。人走了,老屋也黯然失色,被遺忘在山野鄉間,在時間的沙漏裡湮滅……為了復興傳統村落,一場「拯救老屋行動」正在松陽展開。斷壁殘垣的老屋,在拯救中活了過來,傳統村落的風貌文脈也就此展現出新的生機。拯救老屋帶動旅遊燕子銜泥,飛入垂楊處。與春燕一起「築巢」的,還有古村的老匠人。經過修繕,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村民雷金玉家的老屋重煥生機,一大家人在老屋裡過了年,就決定一直住下去。先前老屋空置了十幾年,如今有了人氣,久違的燕子也飛回來築巢。一口井、一座廟、一棵大樹,青瓦、灰窗、黃泥牆的老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鑲嵌在青松與梯田之間,構成了中國傳統村落的典型意象。二○一六年,在大陸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倡導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在松陽發起「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對老屋進行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松陽縣統籌成立「名城古村老屋保護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老屋辦」),重點保護構成中國傳統村落完整風貌的歷史建築。為了傳統村落保護和「拯救老屋行動」,松陽縣先後投入各類資金近人民幣三億元,約一百多個古村、二百多幢老屋得到保護和修繕。同時,當地政府建立了「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優秀社會人才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組建海內外知名高校設計團隊入駐山鄉把脈鄉村建設。截至二○一九年底,松陽縣已發展民宿五百二十六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達人民幣一點七億元。近三年旅遊收入增幅均居麗水市第一,年均增幅達百分之四十三點九。丟下手藝十幾年後,六十七歲的老木匠宋德華在老屋的敲敲打打中,又找回了往日的榮光。老屋將心連結起來使木刨緊貼原木,宋德華雙手執耳、慣力前推,動作一氣呵成。伴隨一陣陣利索的摩擦聲,輕捲的木皮應聲而落,原木的清香撲面而來。宋德華說,老屋的門,正背兩面對稱,要求插尖吻合、嚴絲合縫,修復難度最大。中國傳統鄉村民居的興建頗有講究,土木融合、卯榫結構、精緻雕文等構成了完整的建築美學,這也是老屋修繕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松陽縣,參與「老屋拯救行動」的傳統工匠超過七百位,包括木匠、瓦匠、泥匠、篾匠等,幾乎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老匠人。宋德華前前後後收徒將近百人,目前最小的也五十多歲了。今年八十一歲的三都鄉酉田村村民徐連雲,住了一輩子的老屋已經完成了修繕。見到「老屋辦」工作人員,老人彷彿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激動得一把抱住,連連感謝。「老屋辦」副主任王永球說,松陽老屋修復的技術保障工作由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負責,制定修繕導則、概算指南、技術圖冊、項目驗收規範等具體技術文件,形成了傳統建築修繕利用的「松陽標準」。三都鄉毛源村村民徐關善家的老屋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修復時新增了衛生設施、採光明瓦,日常生活更加舒適便捷。徐關善說,老屋修復了,村裡的年輕人也願意回家了,家族和村落風俗文化的「根」和「魂」也回來了。「修復過程中,老屋產權人都會參與其中。某種角度來說,修復的除了老屋,還有因老屋而連結在一起的人心。」松陽縣副縣長謝雅貞說。百工歸來 老街復活老街,縣域內村居生活的商業中心,鬧市炊煙的市井日常,連同傳統村落一起,共同構成了幾代人鄉愁的集體記憶。松陽老街位於西屏鎮,是浙江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商業街區,也是歷朝歷代松陽人生活的集聚地和十里八鄉農商的交易場地,周邊以明清建築為主。雜貨、小吃、彈棉、蓑衣、桿秤、裁縫、畫像、刻章、打鐵……從朝天門走到松陰溪邊,長達兩公里的松陽老街上「百工」競放,彷彿時光倒轉了。其中,桿秤是中國古老的衡器,在一些場合仍在使用。磅秤、電子秤出現以前,人們用得最多的就是桿秤,幾乎每個家庭和商鋪都有幾桿大小不一的桿秤。松陽老街上有一家「縉松秤店」,不足兩公尺寬的店門口上方懸掛著一塊用木板簡單做成的招牌,其上白底黑字寫著店名。因為年代久遠,招牌已破損泛黃。這家秤店已經開了三十多年。店主朱葛明是鄰近的縉雲縣人,他於一九七八年來到松陽縣水南衡器廠工作,一九八五年在老街開起了自己的秤店至今。像朱葛明一樣的鄉村手藝人,長年累月在老街謀生,平靜的歲月一晃就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今年七十一歲的王顯運,年輕時在縣醫院參加過臨床醫學培訓,後來當過「赤腳醫生」,走村串戶給村民看病。一九九○年代初,王顯運在老街開了間草藥鋪,二十多年來搬了十幾處,但從未離開老街。重視傳統活態保護二○一二年,在多方討論和規畫的基礎上,松陽結合「名城名鎮」創建,啟動實施「明清街」整治一期工程。在沒有搬遷、沒有停業、沒有拆除的情況下,完成了老街的電力線和通信管線下地、汙水管道埋設、消防改造提升和路面重鋪青石板等硬件設施改造。為了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松陽縣尤其重視傳統手工藝的「活態保護」。深入松陽老街,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不是一條外舊內新、有物無人的「仿古街」,而是一幅貨真價實、活態盡顯的傳統生活場景。老街在歲月中鋪展延續,百工手藝也得以傳承發揚。舊日斑駁的門板、舊時堅固的木頭桌凳,篤悠悠敞開門店迎客,家常的爐火上手工烘製的月餅熱氣騰騰、滿街飄香,「沙擂」等松陽特色食物,都是「小時候的味道」……當好文物託管人斷壁殘垣的老屋,為什麼要「拯救」?英國古建築保護協會的創始人威廉.莫里斯認為,民居古蹟從任何意義上說,都不是當代人可以任意處置的對象,「我們只不過是後代的託管人而已」。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包括松陽縣在內的傳統村落逐漸走向衰敗和消亡的困境。根據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二○○○年至二○一○年,中國自然村由三百六十三萬個銳減至二百七十一萬個,消失的村莊中便包含大量的傳統村落。「老屋修繕和保護,已經到了『搶救』的危急階段。」老木匠宋德華頗有感慨,實木結構的老屋一旦無人常住,毀壞的速度極快,而這些歷史建築一旦傾圮倒塌便很難復建。對於文化遺產保護,修繕老屋建築、傳承生活方式,松陽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創新實踐。「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松陽縣副縣長謝雅貞說,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早已成為松陽老屋保護中不可或缺也是最為鮮活的元素。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考古的故事】奉國寺解開皇家古剎謎團 下一篇文章 【古物的故事】 國絲修復師 8 年修復清宮服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9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余江 百年匠人到智能眼鏡【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