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非洲之歌 牛羚.馬賽人.大草原

文╱王文靜 |2020.08.19
2318觀看次
字級
作者去到以擅長賽跑聞名世界的非洲村落。圖╱王文靜
非洲的草食動物一誕生馬上就要能站起來。圖╱王文靜
每年有一百三十萬隻牛羚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提草原北遷至肯亞的馬賽馬拉。圖╱Skeeze
活躍於非洲大草原的馬賽人,隨身配戴刀。圖╱王文靜

文╱王文靜

若非疫情,現在全世界會有非常多的人湧入肯亞看動物大遷徙。一百三十萬隻牛羚們可沒理會那隻肆虐全球的病毒,依然進行地球上最大規模的陸生動物大遷徙,跋涉二千九百公里。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提(Serengeti)草原北遷至肯亞的馬賽馬拉。

每年年底到隔年三月,在塞倫蓋提大草原南端,會有五十萬頭的牛羚寶寶誕生。牛羚的食量太大了,每天要吃掉四千五百噸的草,被稱為「世界上最巨大的割草機」,把自己吃得無家可歸,只能追逐水草遷移。他們一邊生產,一邊遷徙。為了躲避掠食者的威脅,小牛羚出生後七分鐘要學站立、出生後一個小時能跟著媽媽跑起來。沒得選,站起來,才能活下去。

同一時間,二十萬頭斑馬和三十五萬頭瞪羚同行。先遣部隊是草原斑馬,牠們對哪裡有水草最敏感,愛吃葉尖;笨笨的牛羚跟上,吃草的中層,食盡後還以糞便施肥,堅硬的土壤經蹄踏後草將再生;最後當瞪羚抵達時,草原又是一片綠意。這是非常龐大的遷徙部隊,不只草食動物,連吃糞的甲蟲,草食動物的掠食者都跟著「食物」遷徙。

為何在此時?

這群動物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在坦尚尼亞,但走走走,六月至八月時候,塞倫蓋提已然乾季,而這正是肯亞馬賽馬拉的雨季。那裡的青草可讓牠們度過乾季,只要能渡過坦尚尼亞與肯亞交界的馬拉河,就有食物。但這條河有「非洲血河」之稱,河水湍急,河裡更有虎視眈眈的鱷魚,也是吸引成千上萬觀光客湧入的原因。

近年,動物大遷徙已列為「百大將消失的奇景」。因氣候變遷,許多情況都不再是必然,雨怎麼下,難以預測,亂了套,過去幾年便發生過牛羚九月才抵達馬賽馬拉,卻在九月底便遷回賽倫蓋提。更令人擔憂的,是人為的擴張耕地、放牧與盜獵。近年馬拉河的集水區遭大量砍伐,恐導致馬拉河乾涸,如果河流消失,科學家預測牛羚族群也將瓦解。

大遷徙的奇景,為何發生在坦尚尼亞與肯亞?因為,這裡擁有世界少見的大草原賽倫蓋提。

「賽倫蓋提」是土著語「一望無際平原」。草原有多大呢?全世界有一百個國家的面積小於此。草原如何形成?這裡的土壤只有一公尺厚,再深處,就是百萬年前火山噴發後的火山灰混合雨水而成如水泥般的岩層。因此,樹木很難深根岩層,只有草。逐漸地,成為草食性動物最佳生長場域。

一九五一年,賽倫蓋提草原被坦尚尼亞政府列為第一座國家公園。這是「人.草原·野生動物」如何共處於大地的里程碑。狩獵的原住民馬賽人,後來被迫遷出世居幾世紀的大草原。

遷出的馬賽族,移居格魯恩格魯死火山口。火山已老死,原本烈火岩漿的谷底,面積約等於一個台北市大小,圈住牛羚、斑馬、象等三萬頭大型動物,動物不需為水草而遷徙,奇妙地變成全世界獨有的世外桃源,自成火山口生態系,而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有一位攝影師拍下春天的她,二隻斑馬悠閒於黃色花海,美極了,斑馬比名模還美。

如果不喜歡人擠人到肯亞看動物過馬拉河,其實,坦尚尼亞的格魯恩格魯死火山口是另一個聰明的選擇。坦尚尼亞的觀光客沒這麼多,更質樸,我分別在春天與夏天去過。《孤獨星球》說:「當許多人想起非洲的時候,他們事實上想起的是坦尚尼亞。」

國境解禁之後,你第一個想去哪裡?

非洲,永遠是我口袋中的名單,百去不厭的地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