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師的典範 敬悼王鎮華教授

文/陳復 |2020.08.09
4405觀看次
字級
作者(左)與王鎮華教授(中)合影。圖/陳復提供

文/陳復

在生活中實踐儒學的德簡書院山長王鎮華教授於七月十七日過世了。鎮華老師曾經在中原大學建築系與華梵大學建築系任教十餘年,著有《書院教育與建築:台灣書院實例之研究》、《百年中國的反省》、《兩岸文化的關懷》、《覺者之路》、《道不遠人,德在人心》與《生活裡的智慧》等作品。他早年覺得在大學任教已不能直指人心,毅然放棄教職,自己獨立創辦德簡書院,誓做一個謀道不謀食的君子,傳承中華文化的天命,這種堅苦卓絕的精神,實在令人無限敬佩。

他的老師是清朝皇室後裔毓鋆,外界都敬稱其為「毓老」而不名,毓老是名深居簡出的隱士,卻傳授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問;身為滿族人,卻畢生闡發中華文化的奧旨,鎮華老師曾經請教毓老:「您一百零六歲腦子不糊塗,到底怎麼辦到?」毓老回答:「不想糊塗事,腦子就不會糊塗。」這讓鎮華老師最深的體會就是勵學在篤行,沒有文化,人就會變得醜陋,要了解中華文化含藏的深刻智慧,最重要就是付出生命來實踐,觀察他行道的一生,實可謂早已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鎮華老師深感當前社會需要「為古文化招魂,為新文化催生」,在此歷史發端的階段,儒者更不能缺席,多年來,他在全台人口密度最高的永和辦德簡書院,長期帶領一群人讀經典來涵養心性,他覺得工夫是人內在修養的法門,從孔子開始,由先秦儒學到宋明儒學,歷來儒者無不期許通過由內而外的修養,讓政治體制與文化理想不斷獲得持續前行的動能。鎮華老師秉持著這種精神來行道,很多人希望能活出先聖與先賢的智慧,長期跟著他學習《易經》而深感終生獲益。

鎮華老師很關注我們正在推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工作,幾度參與我們融合儒釋道自性思想來展開中西學術會通的對話。每回看見他精神矍鑠的目光,我就感覺到他簡直就是「宋明儒學的活化石」,華夏中道思想的火炬依舊熊熊在燃燒,面對我們當前很多學人只在大學忙於撰寫學術論文,卻棄置國計民生於不顧,更無視於時局艱辛,高等教育早已大難當頭,鎮華老師卻轉往民間興學,畢生從事於書院實踐工作,證明儒者尚存在於天地間,這種情懷實可謂空谷跫音。

當鎮華老師大病初癒,就立刻在某晚打電話給我,他的口齒已不清,依然念茲在茲該如何復興文化,令我不禁熱淚盈眶。鎮華老師過世的時間,正值台灣社會處於風雨飄搖的環境中,我看著董陽孜女士寫給鎮華老師的書法:「愛惜精神擔當宇宙,蹉跎歲月愧對國家」,不禁猛然明白:愛惜精神就是在承擔宇宙興衰,蹉跎歲月才真是愧對國家興亡,人只要每天認真活著,不斷亟思如何闡發文化的道脈於不墜,這就是在救世與報國,聞雞起舞在當下,又何須新亭對泣呢?

我剛回來台北,就立刻到德簡書院鎮華老師的靈堂前上香,可惜書院已無鎮華老師巨人般的身影,當年忘懷時間的談話依舊歷歷在目,令我深感不捨。鎮華老師是人師的典範,他用一生訴說自己對文化道脈的無限熱愛。在留言簿上,我輕輕寫著「入於易理,活出儒學;啟我至深,終身銘記」這十六個字,表達我對於鎮華老師無限的追思與緬懷!

請鎮華老師安息於天上,我們後生晚輩願意繼承您的生命典範,繼續「愛惜精神擔當宇宙」,絕不「蹉跎歲月愧對國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