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5最多產電影配樂大師莫利克奈超越肯定 活出格調

楊慧莉 |2020.08.01
2057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上個月6日,世界知名電影配樂大師莫利克奈辭世,享年91。莫利克奈創作生涯超過一甲子,作品多達500多部,少有人能望其項背。其中,他為《荒野大鏢客》、《教會》、《新天堂樂園》等經典之作所做的配樂,曲風動人,至今仍駐足在許多台灣4到6年級影迷的心中,永誌難忘……

生命軌跡
樂手之子 到金獎得主


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 1928-2020)出生於義大利羅馬,父親是爵士樂小號手。在耳濡目染下,他很小就拿起小喇叭,並在六、七歲時開始創作小型曲子,只是早期的作品因未錄製下來而最後都不見蹤跡。

二次大戰羅馬遭美國占領期間,莫利克奈跟著父親在各種樂團吹奏,奠定音樂人的基礎。

音樂學習與發跡

莫利克奈十二歲就開始念音樂學校,還曾與後來的合作夥伴、即赫赫有名的「鏢客電影」大導演李昂尼(Sergio Leone)成為同學,但當時僅限於玩伴關係,還談不上朋友。此外,他也曾在羅馬聲望極高的聖切契利亞音樂學院管弦樂團學習小號和指揮;在很快發現自己喜歡作曲後,又跟義大利作曲家裴特拉西(Goffredo Petrassi)學創作。

原本,莫利克奈是想走古典樂創作路線,但為了維生,他開始為廣播劇創作背景音樂,接著他跨越到電影配樂,只是都未發揮影響,直到老同學李昂尼邀請他為《荒野大鏢客》配樂,才終於一炮而紅。他自認為很幸運,不僅得到別人賞識,在二次大戰過後就找到廣播、電影和電視編曲的工作,六、七年後就能直接創作電影配樂了。

六○年代,莫利克奈就著手非傳統的聲音實驗。比方說,他把罐子在路上滾動的聲音混進打擊樂的節奏裡。這點他自覺是深受美國前衛古典樂作曲家凱吉(John Cage)的影響:「把真實世界的聲音融入我的音樂,這已成為我配樂的特色,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運用大自然的聲音,可以讓人產生共鳴。」

而這些都可在他那些發跡成名的「義式西部片」中聽到,如狼嚎、風聲、蒼蠅的嗡嗡聲、縈繞不去的口哨聲等。

多部佳作扣心弦

與李昂尼所合作的「義式西部片」系列留下了雋永的電影配樂,《紐約時報》樂評帕雷雷斯(Jon Pareles)就說那些配樂「早已非背景,而是重要元素,調子如此鮮明,就跟演員的臉部表情一樣重要」。

不過,莫利克奈在二○○六年受訪時被問到為何《荒野大鏢客》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他卻回答,「不知耶,但它是李昂尼拍過最糟的一部片子,我最糟的電影配樂了。」

除了西部片,莫利克奈還跟李昂尼合作了黑幫片《四海兄弟》等大作。對許多影迷而言,他天賦異稟,所經手的電影配樂,曲風多變,但都能與電影相得益彰,不僅扣人心弦,也深具畫龍點睛的效果。其中,尤以一九八六年的《教會》、一九八八年的《新天堂樂園》與一九九八的《海上鋼琴師》,最具代表性。事實上,以上作品奠定了莫利克奈在電影史上的不朽地位。

儘管音樂成就非凡,莫利克奈也多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卻無緣奪冠。其中,當年呼聲最高的《教會》敗給了美國作曲家漢考克(Herbie Hancock)的《午夜旋律》,最令人扼腕。在電影《教會》中,莫利克奈運用了他作為編曲家的所有技巧,層層堆疊了瓜拉尼原民的傳統音樂、中古世紀的經文曲和耶穌會的唱詩班音樂。他自己也曾表示,「《教會》的配樂超越其他音樂,表現了我的精神和技巧。」

不只是蛛絲馬跡

二○○七年,七十九歲的莫利克奈雖尚無退休之意,卻已獲頒奧斯卡影藝學院的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在電影配樂史上所締造出的藝術高度。有趣的是,他在近十年後終於以《八惡人》獲頒奧斯卡原創配樂大獎。這遲來的小金人殊榮是他與鬼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合作,當時他已高齡八十七歲,證明寶刀未老。

除了終身成就獎和金像獎,莫利克奈還獲得了兩座金球獎、四座葛萊美獎,以及許許多多的國際獎項。超過一甲子的創作生涯,作品多達五百多部,其中有多部是陪伴台灣四到六級生成長的經典大作。

上個月六日,莫利克奈因跌倒住院,後因併發症而辭世,享年九十一,消息傳來,令人唏噓,也再度讓人憶起那些曾走進觀眾心靈深處的美妙音樂和年輕過往。

除了卓越的音樂成就,莫利克奈這一生在自己所愛的家鄉義大利過得豐富且充實,且有著幸福的美滿家庭。對於自己的音樂,他曾經如此謙遜的表示,「希望我在音樂史上留下的蛛絲馬跡,是能讓人接受的。」

當然,對於深受其音樂感動的全球影迷而言,早已不只是接受的問題,而是一種由衷的感恩和感謝。

精神遺產
創作熱情 縱橫一甲子


除了可觀的電影配樂,莫利克奈還曾為音樂廳創作出一百多部作品,且有些深具紀念意義。舉例而言,作於二○○二年的〈寂靜之聲〉(Voci dal silenzio),是為了回應前一年發生於紐約市的九一一事件;此作品於二○○七年在聯合國大會上首次公演,以慶祝潘基文就任聯合國祕書長。

拒玩好萊塢遊戲

二○一六年,莫利克奈接獲第六次奧斯卡提名的消息時,正在為即將到來的音樂會排演。「我當時站在一個大型管弦樂團前,身旁有九十名音樂家和九十名唱詩班成員。大家開始鼓掌,接著起立鼓掌,場面感人;我沒想到會有此提名,因此覺得很驚喜。」八十七歲的配樂大師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說。

儘管開心,但想起三十年前嘔心瀝血之作︱︱《教會》的配樂︱︱最後竟拱手讓給了漢考克的《午夜旋律》爵士樂編曲,忍不住跟採訪者抱怨了一下,覺得「自己的東西被偷了」。

有人猜測莫利克奈的《教會》配樂之所以敗北,是因為他拒玩好萊塢式的遊戲,這包括他一輩子都待在羅馬、不想學英文,還曾一度回絕好萊塢提供的免費別墅。而他的態度始終如一,因為三十年後當《八惡人》再獲提名時,也只是雀躍一下,「能得到奧斯卡獎,我當然會很開心,不過這不是我人生的主要目標。就拿今晚的音樂會來說吧!我現在有些緊張,想要全力以赴,這才是我目前最關心的,不是奧斯卡。」

備受賞識和信任

有人說,只要莫利克奈經手配樂的電影,「不好看的會變好看,好看的會更有看頭。」不管看過他所配樂的電影的讀者是否認同,但與他合作的導演都非常賞識這位多產作曲家,且因信任而給予他極大的創作自由。

比方說,《荒野大鏢客》等西部片中有些劇情步調緩慢,部分原因即是導演想遷就他的電影配樂,這種事情在今日的電影工業幾乎不可能。而讓他拿下金像獎的《八惡人》更是在導演昆汀.塔倫提諾的熱情邀約下和他個人的審慎評估中才首肯的,「《八惡人》不能算是真正的西部片,不能用我當年幫西部片寫的曲風,這部要用比較多的交響樂、甚至美國流行樂。能夠做些打破傳統的事,其實是很重要的。」

其實,莫利克奈並不喜歡血腥暴力的電影,但接受幫《八惡人》配樂有他自己的理念,「片中的暴力有些誇張,已經沒有人會去認真看待了,結果反倒讓人可以忍受,不像其他電影,可能沒那麼暴力,但卻很真實;寫這類型電影的配樂,會將創作者的體力和心智推向極限。」

簡約影響流行樂

莫利克奈曾說,「當我要幫一部電影配樂時,一定會先看電影,然後開始構思;從那一刻起,我就像受孕的婦女,準備臨盆,在那之前,我滿腦子都是音樂,就算去雜貨店買東西時也是。」

他對事情的認真和專注可見一斑,而他也很喜歡跟別人談論他的音樂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雖然信仰羅馬天主教,但莫利克奈自認他的信仰在其作品中並未扮演重要角色,倒是有人說他是具有神祕色彩的作曲家,此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教會》。

事實上,莫利克奈的音樂深具實驗性,啟發了一整個世代的各種流行樂歌手,從搖滾、嘻哈到重金屬和電子樂。不過,配樂大師相信他對流行樂的影響主要來自他音樂簡約性的部分,「我跟流行樂一樣,會使用相同的和聲,因為我把複雜的部分都用到別地方了。」

熱情使人忘了老

音樂創作風格多變的莫利克奈,平時生活卻很簡單和規律。清早四點多起床後,他先是大致整理家屋,就開始運動,出門走個四、五公里,順便買報紙,回來後看報至九點,便開始創作,有時除了中間用個膳,會一直工作到傍晚。不創作時,他喜歡下棋,棋藝不凡,還曾跟世界高手打平。此外,他有收集飯店肥皂的雅癖。

莫利克奈不僅創作到老,而且自覺愈來愈順手,一點也沒虛弱之感。他將此歸因於自己工作努力、平常多走路、吃健康食物、喜歡樸實無華的事物。不過,他卻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創作的熱情。

莫利克奈永不倦怠的創作熱情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讓他在漫長的生涯中創作了無數的好音樂,領域跨越流行樂、即興演奏、餘音繞梁的電影配樂和音樂廳裡的嚴肅音樂。而為數百部很棒的電影、無數的觀眾創作出這麼多好聽、足以觸動靈魂的好樂曲,又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唉呀!這樣我好像變成老頭子了。」大師愉快的說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