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不動,低頭緊盯螢幕,這使得台灣已成痠痛王國,平均每二十人就有一人背痛、頸痛,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因肩頸背痠痛就醫人數高達一百零三點六萬人,一年就醫五百五十七點四萬人次,其中八成五、近九十萬人接受傳統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為此,健保就支付四十六點九億元。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久坐不動,低頭緊盯螢幕,這使得台灣已成痠痛王國,平均每二十人就有一人背痛、頸痛,健保資料顯示,去年因肩頸背痠痛就醫人數高達一百零三點六萬人,一年就醫五百五十七點四萬人次,其中八成五、近九十萬人接受傳統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為此,健保就支付四十六點九億元。
不過,國外相關醫學文獻證實,電療、熱療、牽引等物理治療,治療效果等於零、無效,或是僅能暫時緩解疼痛的項目,看診一次,可做六次復健,等於只是「做心酸的」,這也讓許多復健場所已成中老年人社交場所。
林先生就是典型「復健做心酸」個案,他在一年半前某次重訓後,下背不適,至地區醫院求診,X光檢查正常,又做了核磁共振,結果疑似椎間盤突出。為此,他每周回診做三次電療,熱敷、腰椎牽引、紅外線,三個月後,又至復健專科診所接著三個月電療,熱敷、腰椎牽引,治療半年期間,暫停所有運動,但背痛依舊。
重訓不適
復健半年走冤枉路
最後林先生求助醫學中心骨科,但醫師建議開刀,但他擔心後遺症,而未簽下手術同意書,最後在朋友介紹下,至物理治療所自費做詳細評估,治療師認為,問題在於薦髂關節,徒手治療三次,症狀明顯改善,治療一年後恢復七、八成,可騎飛輪運動。想起前半年那段復健治療,不免懷疑走了冤枉路。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王劼表示,各國醫學會與政府單位歸納實證研究,制定頸痛和背痛物理治療臨床指引,大多建議,運用徒手治療或運動治療。至於牽引、熱療、電療等國內常見復健治療,則被認為證據不足、不建議做,僅有少數指引建議,可在急性期暫時緩解症狀,例如自行在家熱敷。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電熱療及牽引具有有紓緩緊繃、減少疼痛、減少神經壓迫程度等效果,但紓緩之餘,仍無法治本和預防。
調整給付
健保署:仍需討論
林頌凱表示,隨著人口老化,健保復健給付金額持續增加,一直是健保核刪重點目標,而熱敷等簡單治療是最不容易被刪項目,因此,被許多醫療院所視為「金雞母」。
台灣復健醫學會發言人、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良城說,一旦被核刪,還要「放大回推」,舉例來說,這家院所被抽審核扣一千點,按比例放大,總申報點數可能被核減十萬點,影響營運。王劼表示,健保應給予實證支持的治療項目更多給付,而物理治療師提供居家訓練的衛教也應納入給付。
對此,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目前在這方面經費很少,需要再爭取,才能根據實證資料,檢討物理治療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