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 小南山遺址 改寫玉器發展史

文/記者齊泓鑫 |2020.07.11
2044觀看次
字級
工作人員在小南山遺址進行考古工作。圖/新華社
小南山遺址內出土的玉器。圖/新華社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器。圖/新華社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早期陶片(上)和墓葬出土的玉器(下)。圖╲新華社
在烏蘇里江上眺望小南山。圖╲新華社

文/記者齊泓鑫

初夏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草木蔥翠,每日清晨或傍晚,當地居民習慣步行至城南的小南山公園散步、健身。這座孤立的馬鞍形小山位於烏蘇里江西岸,高不過百公尺,南北長約一公里,東西寬僅四百公尺左右。山中林草交錯,土石並存,平常在此處散步的居民或許不會想到,這座熟悉的小山裡,埋藏著足以改寫中華文明發展史的重要遺址。

從二○一五年開始,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饒河縣文物管理所對小南山進行新一輪考古發掘。工作人員在小南山遺址裡不僅發現了迄今中國北部最早的陶器,遺址內出土距今九千多年的玉器製品,更是直接刷新中國最早的出土玉器紀錄。

考古界部分學者認為,小南山發現改寫了中國玉器發展史,同時印證中國東北地區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環。一系列發現顛覆了學術界以往對新石器時代多個方面,尤其玉器方面的認識,具有重大考古學意義,同時也提升了中國大陸在國際考古舞台上的話語權。

二○二○年五月,在饒河縣小南山地區發現的「小南山遺址」成功入選「二○一九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小南山這個名字也被更多人所熟知。

確認五期文化遺存

一九五八年,小南山遺址就已經被發現,此後曾做過幾次小規模考古工作,雖也出土了一些器物,但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關注。附近居民也習慣了偶爾有考古人員在這裡「挖挖刨刨」。

季節是制約黑龍江地區考古的一個重要因素,每年四五月才能開始工作,十一月土地就開始結凍。五十五歲的楊永才是土生土長的饒河人,他是饒河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也是小南山考古項目的一員。小南山距離饒河縣文管所步行大約二十分鐘,每天楊永才都會去小南山轉轉。看著已經回填的探坑和被臨時遮蓋的工作面,他總會想起公布十大考古新發現那天。「真的很激動,感覺所有人的工作得到了認可,尤其自己家鄉的這些發現,意義真的太大了,也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最早從距今一萬七千年左右一直到漢代都有遺存分布,這說明小南山地區一直以來都有人類活動,與人們心目中『北大荒』的景象不同,這裡燦爛輝煌的文化一直未曾中斷。」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小南山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李有騫告訴記者,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及二○一九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饒河縣文物管理所連續發掘小南山遺址,總揭露面積一千六百平方公尺,確認五個不同時期新的文化遺存。

推翻了原有的認知

第一期文化遺存距今約一萬七千至一萬三千年,發現五千餘件打製石器和珍貴的早期陶片。這與一九八○年在小南山南端山崖下發現的「猛獁象屠宰點」同一時期,展現出一幅更新世末期烏蘇里江流域史前獵人活動的立體畫面。

「目前最具價值的是第二期文化遺存,以土坑竪穴墓為代表。該期遺存為距今約九千二百年至八千六百年,隨葬石、玉、陶器。」李有騫還記得發掘時的情況,墓葬上方均有封土積石,也就是用石塊壘成的「封土堆」。直徑五公分以上的石塊有一萬三千餘個,最大的近二百公斤,總重量在十四噸以上。「我們三四名工人都沒能挪動巨石,很難想像古人是如何完成這些工作的。」巨大而持久的勞動力投入,反映出小南山先民們充盈生生不息的傳承魅力。

第三期文化遺存約距今四千七百年至四千五百年,其文化特徵與俄羅斯境內的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相同,這是在中國大陸境內首次發現具有明確層位關係的此類文化遺跡,擴展了該文化分布的南界。第四期和第五期文化遺存分別屬於西周中期和西漢時期。

「黑龍江省內多處遺址都證明,這片土地自古至今都有人類活動,小南山完整而連續的文化遺存更是佐證了這一點。」黑龍江省文物研究所所長趙永軍告訴記者,目前普遍認為,小南山遺址的考古發現,改變了一些人對這片土地「亙古荒原、杳無人煙」的認知,證明烏蘇里江流域早在一萬七千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播撒文明的火種。

玉破天驚

佐證白山黑水的生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認為,小南山的發現對東北亞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認知具有顛覆性。李有騫喜歡把小南山稱為「中華玉文化的搖籃」,也有學者把小南山稱為「中華玉文化的曙光」,用「玉破天驚」形容小南山出土的玉器應該並不為過。

精美、精緻、精巧,這是考古隊員們形容小南山發掘玉器經常用到的詞。近幾年在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玉器一百二十餘件,加上以往發現總數超過二百件。種類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尤其玦飾、玉管、璧飾等,對其後的東亞玉器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目前還無法準確判斷這些玉器是否具有一定的禮制化意義,但一定不同於普通飾品,應該具有相應的文化內涵。」李有騫說。

對於玉有特殊情感

玉器是烏蘇里江流域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小南山文化玉器數量之多、質量之高、發源之早,充分說明了九千多年前這裡手工行業、物質生產、社會形態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副院長王樂文說:「以往多認為我國最早的玉器源自遼河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玉文化是從此傳播過來或者是受其影響產生的,但從目前發現來看,結果應該是相反的,考古發現支持的是九千多年前的小南山文化深刻地影響了遼西地區的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乃至東北亞的玉文化。」

在加工工藝上,小南山發現玉器上多見砂繩切割技術留下的彎曲條形痕跡,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發現,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砂繩切割技術後來成為紅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藝,奠定了中華玉器文化早期蓬勃發展的技術基礎。

小南山遺址出土的飾物中,軟玉占半數以上,在玦、環、匕等重器中比率更高。小南山人對溫潤而澤的軟玉顯現出相當的重視,將其賦予了巨大的象徵性寓意,重玉輕珉的觀念已經初步形成。王樂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對玉所視甚高,先民對玉賦予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兩千多年前儒家學說中的「玉德說」,用玉來形容人格和品質,將玉人格化,這種對玉的特殊情感如今或許可以上推至九千年前。

王樂文認為,小南山遺址內以玉器為代表的發現,充分證明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先民所創造的文明是中華文明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源流一脈相承。「因為玉是傳統文化中典型的代表,是最核心的東西,在中國人心目中很重要」。

顯示生存從未斷絕

黑龍江省境內古代文化遺存極其豐富,楊永才告訴記者,僅饒河縣境內目前統計就有三百八十餘處,小南山遺址與黑龍江省新開流遺址、亮子油庫遺址等都存在一定聯繫。尤其小南山遺址位於東北亞地區中心區,對研究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乃至整個東北亞古代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們之前與俄羅斯和日本的學者之間也有交流,小南山遺址發現連續多時期的文化遺存,跨度一萬五千餘年,對構建黑龍江下游乃至濱海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意義重大。該遺址所具有的獨特區位優勢,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舞台上對話的能力。」李有騫說。

黑龍江雖遠離中原,但自古以來二者就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繫。通過小南山遺址諸時期的考古學遺存,不難發現,這裡從未斷絕過人類生存,並一脈相承,穩步發展,顯示了持久的生命力和爆發力。

王樂文告訴記者,小南山遺址的考古發現或許也可以為東北地區少數族群的發展找到一定的歷史邏輯,證明白山黑水的古代漁獵先民在中國古代文明的早期進程中就發揮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中原與東北地區二者在文明根源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

「接下來還需要繼續發掘,同時做好總結,考古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有時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李有騫說。隨著發掘的持續進行,小南山或許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