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體驗中】 孤兒情結

文/奧德麗.普內特 譯╲朱惠英、陳俊元、利美萱 |2020.07.05
2428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 奧德麗.普內特 (Audrey F. Punnett, PhD) 畢業於蘇黎世的榮格學院,同時具備兒童/青少年分析心理學以及成人分析心理學雙學位;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弗雷斯諾校區精神科的副臨床教授、亞萊恩國際大學的兼任教授;遊戲治療師。

奧德麗.普內特

朱惠英、陳俊元、利美萱

獨自一人在這世界上的感覺,是多面向的。這些經驗可以包括:實際上失去雙親的孤兒;即使有父母卻感覺自己是個孤兒的感覺;或是因為任何理由,被迫置身在朝向完滿或成為一個個體的歷程中,因此要展開一趟孤身上路的旅程。

我們已經看到文化背景如何提供刺激而激發孤兒情結,或是提供讓孤兒原型受到察覺的工具,以及個人經驗如何導向成為孤兒的感覺。當這些跡象層出不窮時,我們就再也無法忽視了。我們現在到這個節骨眼了嗎?在現今科技的環境中,我們是否因為虛擬的關係而忽略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因而需要取得平衡呢?

孤兒情結受到激發,意味著召喚人們更往前邁進,去檢視生命並掌握讓完滿得以發展的潛能。這與個體化歷程並非相違背,反而是召喚人進入這趟旅程的一種方式。

榮格認為,讓人了解無意識的唯一方法是透過情結,情結是「無意識心靈的生命單位」。不同於佛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往無意識的皇家大道,榮格認為情結才是,情結「是夢與症狀的建築師」。情結具有原型的核心,由集體無意識發散出來,而且可能自主地發生。

孤兒可能來自當時文化所熟悉的狀態,但部分也歸因於個人的天命或命運。孤兒情結可能來自於與人的互動或是周遭的環境,以及出自與母親之間的依附關係不足或受到破壞而導致的早年傷害。此外,有某種特定的命運會在這樣的母親和這樣的嬰孩相互接觸時開始凝聚成形。就某方面來說,母親是「命運的代言人,這也是身為一個母親最大的悲劇之一」。

時代精神是建立在集體無意識的創造性過程上。白日的事件不過是集體無意識的指引。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將重述《薄伽梵歌》中的一篇故事,主題圍繞著印度北部古王國古魯格舍德拉的繼承爭鬥,兩對堂兄弟為爭權奪位而開戰,史詩就此開展。

身為堂弟的阿周那即將宣戰,但是他思及可能要斬殺許多他至親至愛卻又身在敵營的人,就讓他感到沉痛。黑天神奎師那是毗濕奴的化身,也是阿周那的指引,而祂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服阿周那要帶著清晰的意識進行戰鬥。

奎師那開頭的論點在於,即使可以將肉體殺死,但靈魂是無法殺死的,因為靈魂是永恆的,而且由於戰役中被殺戮而死的戰士們,其靈魂會直接進入天堂,所以實際上這是在為他的族人效勞,讓他們得以擺脫血肉之軀。接著,祂繼續說道,拒絕戰鬥是違反他所屬的種姓階級的律法;最後,他會被他的敵人指控為因為害怕因而退出戰爭。如果他能完成這場戰事,他絕不會失敗;因為如果他被殺了,他將會直接進入天堂,倘若他打了勝仗,那麼他就會繼承這片領土。

阿周那對這些主張一點都不感興趣。因此,奎師那向他說明,即便是投身於戰鬥中的戰士,依舊能夠贏得最後的自由,這可以藉由與個人自己完全分離而達成,這種分離是永恆的,所以毋須為短時片刻間的行為負責,因為行為是出自於短暫的軀體。這個目標乃是為了讓靈魂回到不受時間羈絆的本質。

超越集體價值

因此,英雄體現出秩序與神聖的責任法則,而其對手則體現出混亂狀態法則。英雄主義就是真正地實現個人之律法,「……這可能涉及超乎尋常的犧牲、懺悔、對神聖權柄的效忠,以及在靈性上戰勝邪惡……」這雖是一場阿周那所面對的戰爭,同時也代表了阿周那內在的衝突。他如何能在殺死親人之際卻又覺得是件好事?最終,阿周那與那位要求完全效忠於祂的神明奎師那展開對話,然後阿周那看見自己映照在神性的光輝中,這使得阿周那獲得超越個人與社會價值的覺察,並且認清他若要過得真實──在更大的意義上忠於他的職責,就必須活出自己的命運。當一個人感受到集體價值的牽引時,忠於自己的命運是很難的事,但如果我們要過著有意識的人生,這卻是必要的。

像榮格一樣,這部梵歌鼓勵人們不要僅是接受一份非信不可的信仰,而是要活在體驗之中。神是因為阿周那的全心效忠才向他顯現,解決了世俗生活的職責與獻身於更崇高意義二者間的衝突。阿周那所見的是宇宙崇高的秩序,其中也包括了毀滅,也了解到他戰鬥的責任最終是與奎師那的神聖作為相連的。

透過這部詩的對話,顯而易見的是,若要遵循個人的律法,或如榮格所說踏上個體化的道路,並非易事。事實上,榮格說道:「我告訴過你,我們不可能涵容自己所有內在的心理,總是會有某部分的自己,不可避免地會投射出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其他的人類、需要其他的客體的原因;如果全然的毫無牽絆,生活將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只有在社群中或在一分關係中才是完整的。」 對於有孤兒情結的人來說,這意味著他必須培養關係,以便讓進一步的發展產生。

榮格取向分析師安德烈.施韋澤爾(Andreas Schweizer)將這個原型的內在心靈經驗比喻為心靈的地震,它出乎意料之外地來臨,帶著它所造成的徹底孤獨或被遺棄的感受而來。無論是誰不得不經歷這種衝擊,一定會在生活中變得富有創造力;如果沒有,罹患嚴重的精神官能症就會是個人所付的代價。

(摘自《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簡介

奧德麗.普內特

(Audrey F. Punnett, PhD)

畢業於蘇黎世的榮格學院,同時具備兒童/青少年分析心理學以及成人分析心理學雙學位;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弗雷斯諾校區精神科的副臨床教授、亞萊恩國際大學的兼任教授;遊戲治療師;國際沙遊治療學會和美國沙遊治療學會所認證具教師資格的沙遊治療師,曾擔任理事長一職;榮格學院畢業生協會的一員,並曾擔任理監事職位;舊金山榮格學院的成員,且曾擔任過「嬰兒、兒童與青少年訓練委員會」的主席。她曾在歐洲、紐西蘭、台灣、加拿大和美國等地做過孤兒主題的演講或是工作坊,其文章曾發表在具審查制度的期刊上。目前在加州弗雷斯諾市執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