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某家新開的餐廳用餐。入內,即見粉白的牆上鑲崁著一雙陶鞋,左右各一、小小巧巧,心想是個新潮的裝飾品。
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近日,去某家新開的餐廳用餐。入內,即見粉白的牆上鑲崁著一雙陶鞋,左右各一、小小巧巧,心想是個新潮的裝飾品。猜其目的,或許店主是攀岩或是登山高手,特意在牆上釘懸著一雙鞋,當作退休或是某次活動特別的紀念。結果,主人得意地笑著解釋:「牆要說壁,鞋要寫成邪,壁上的鞋,就是避邪。」啊!我懂了,這是二十一世紀的避邪,十分有趣!
但講起真正避邪起源,應始於宗教,類似與圖騰相對的符號或物件。不同部落的圖騰和禁忌的物件也相異。商周時期,饕餮紋飾在青銅禮器上廣泛應用,推斷饕餮就是那朝代常見的避邪物;到東漢,貪吃的饕餮又變成了性喜負重的屭贔,後演化推廣至平常生活。
道教是中國自創的宗教,自然有避邪之物:「學道之士居山,宜養白犬白雞,可以辟邪。」連道士身上的玉佩、寶劍等,都是避邪神器。當然,悠長的歷史中也有因特殊事件,延伸出的避邪如: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被秦檜夫婦所害,岳墳或廟遂以秦檜夫婦為避邪,鑄其像在旁;又日人侵華,在台灣或大陸東北地區,就以日本戰刀為避邪,供奉在廳堂,據說沾過愈多人血的刀,功力愈強;這些景象,至今仍見。
民間的避邪之物更多。一般而言有十項:①陽剛正氣。②陽光。③玳瑁。④玉。⑤父母所賜之物。⑥鍾馗像。⑦桃木劍。⑧狗牙。⑨蒜。⑩唾液。(第⑨項大蒜,是中西共通之物)另外,又以植物為主的有八種:①桃樹。②柳樹。③艾。④銀杏樹。⑤柏樹。⑥茱萸。⑦無患子⑧葫蘆。⑨薑。⑩大米。以物品為主的有:①鏡子。②剪刀(亦含墨斗、五尺等)。③紅紙。④掃把。⑤硃砂。⑥灸條。⑦木藏香(特殊的地區又有特定的辟邪物,如金門的風獅、列嶼的風雞、台南安平的劍獅)。
另外,辟邪與避邪現已通用不分。事實上,辟邪含有主動的意思,指有能力驅除邪祟,降服妖魔鬼怪;還有就是貔貅的別名。避邪,被動,多屬一種宗教行為,用符咒或物品等避免災禍、疾病等。
然而,不論主、被動的辟邪、避邪,最有效的法門還是培養陽剛正氣。吾善養吾浩然正氣!如何養?佛家說的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與不吸毒。」簡單說,就是守戒、行善就可以養浩然正氣,就是辟邪最佳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