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則新聞,讓我很感興趣,一是股災,從美國向世界蔓延,二是媒體披漏坊間高價天珠有九成是假貨,還且還是由台灣向西藏輸出;這兩則新聞看似不相干,但在事件的本質上,談的還是同一件事,人對於生活的追求,是否要建立或停留在「役於物」之上。尤其是對於「有品質的生活」,究竟是要停留在由財富所建構的「有品質」之上與否?或者能夠提升到「不役於物」的境地?
人希望藉助財富力而不役於物,但是藉助天珠的力量,更嚴重的陷入「役於物」的境界,這讓我想到在《風俗通義》中的故事:有人將魚放在積水的樹洞中,被村民發現之後,認為是異象,並蓋廟供奉,而且有求必應,以致香火鼎盛,有天放魚在樹洞的人經過之後說出真相,民眾因而放棄這種愚昧的祭祀行為。這樣的故事從東漢的民間開始廣為流傳,至今不墜落,對應前述的新聞,是否更突顯人們從來就不知道「自己求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在求什麼」?更不知道「所求何物」?
既然看清了有品質的生活,不應該是「假於外物」的生活上,在心靈上的富足與安定,遠比在「物質」上的「品味」要來得重要,是以論語有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而真正有品質的生活,更應該建立在具有「品味」而能「品嘗」「品質」的生活之上,而非建構在「物質」所造就的「品質」之上,物質的享受,只求能用、夠用的品質,而非「役於物」的鎮日汲汲營營在追求更好的品質,這樣無謂的循環反而降低了生活的品質,誠如論語所說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樣不假外求而能心靈富足的生活,就是有品質的生活的最高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