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日前宣布針對八類醫療器材差額給付訂定上限,不料引發醫界反彈,傳出二○二○大選挺英醫師後援群組大量退群,驚動蔡英文總統透過臉書表達關切。衛福部日前邀集各界代表開會,經過二個小時研商,衛福部政策急轉彎,這項原定八月上路立意良好的政策,臨時喊卡。
目前健保署對於醫療特殊器材並未訂定差額給付上限,以使用量最大的人工水晶體為例,去年大約有九萬人次使用,依規格與功能不同,各醫院的價格差異非常大,同類型最低價格為二萬七千多元,扣除健保給付,民眾要自費二萬四千多元;同類型最高價格為七萬八千多元,扣除健保給付,民眾要自費七萬五千多元。人工水晶體高低價差高達二倍,民眾若缺乏充分資訊,很容易成為待宰肥羊。
由於民間有許多投訴,健保署主動出擊,過去一年半來,邀請醫界、消費者團體研商,針對八類醫療特殊器材訂定差額給付上限,新規定出爐後,近九成的品項收費必須降價,嚴重衝擊醫院診所的收入,據估計高達百億元利益,因此引發激烈反彈。
針對這項新措施,醫界人士認為不應一刀切,未來若超過上限的醫材不進口台灣,恐影響民眾醫療選擇權及醫師的治療權。
不過,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從保障民眾的權益出發,支持政府對特殊醫療器材差額補助訂定上限,避免民眾成為冤大頭。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亦支持健保署訂定差額給付上限的作法,理由是健保供全民使用,健保給付的醫材有一定水準,同一功能的特材價格相差十萬八千里,民眾很容易成為冤大頭。
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私立醫療院所、眼科醫師協會與健保署似乎針鋒相對。其實不論健保署或醫院,都應該為病患的權益著想,兩者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
私立醫療院所反對訂定特殊醫療器材差額給付上限,如果不是為了自家利益,那又是為了誰的利益?其實,目前沒有訂定上限的情況下,有能力購買頂級最高單價醫材者,可以選擇完全自費,不必占用健保資源,未來即使訂定差額給付上限,這些富裕人士的權益完全不受影響。
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有很多人誤會,以為衛福部要針對「全部自費醫材」訂上限,其實只有針對八類三五二項健保有給付的醫材訂定上限。這項新措施引發醫界反彈,最主要是衝擊醫院收入,金額逾百億元。為化解醫界反彈,健保署有必要讓吵最凶的人提出可行的建議案,各方進一步溝通,找出醫病雙贏的政策。
健保署針對特殊醫療器材訂定自付差額上限,也讓民眾意識到各醫院差價數倍,非常驚人,透過健保署「自費醫材比價網」查詢,可以避免淪為冤大頭。然而,醫界在爭取自身權益之際,也應為病患權益著想,不宜全面推翻這項為民眾看緊荷包的政策。健保署也必須從這次風波中學得教訓,好的政策的確需要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