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醫從農】 劉凱檳 種玫瑰賺第一桶金

文/記者彭韻佳、林碧鋒 |2020.06.14
1731觀看次
字級
工人在陸良縣的玫瑰種植基地鮮花車間工作。 圖/新華社
劉凱檳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的玫瑰種植基地介紹情況。圖/新華社
陸良縣玫瑰種植基地鮮花車間。圖/新華社

文/記者彭韻佳、林碧鋒

「裝箱要壓平,不然容易傷著花。」「九○後」的劉凱檳剛和客戶通完話,便走進忙碌的鮮花車間,查看即將運往上海和深圳裝箱情況。

配有自動傳送帶、智能冷庫的鮮花車間,裝載環控系統、智能灌溉系統的溫室大棚……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從「玫瑰小白」到打造千畝玫瑰種植基地,劉凱檳花了五年時間。

「最近正值花期,訂單比較多。」接電話訂單之餘,劉凱檳便在車間內穿梭,檢查督促生產線各環節。

「朝九晚五的工作不適合我。」學醫的劉凱檳笑著回憶道,大學畢業後他放棄從醫,回到老家郭家村,開始琢磨要做點兒什麼,考慮到花卉是雲南特色產業,便決定種花。

別人怕風險我不怕

這個決定遭到家人一致反對,但父母拗不過他,還是給了他最初的創業資金。

租地、買苗、澆水施肥……陸良縣沒有專業種花人,缺乏經驗的劉凱檳全靠自己摸索,逐步種植了十畝紅玫瑰。望著滿地玫瑰花,劉凱檳卻一籌莫展,「只忙著種花,卻忘了聯繫買家,這麼多花賣到哪兒去?」

他想到昆明鬥南花市,便獨自跑到花市聯繫收購,結果卻被告知:花品質一般,且採摘太晚,已經開過了頭,達不到銷售標準。

種花第一年,劉凱檳「竹籃打水一場空」。就當家人都認為他會放棄時,劉凱檳卻開始跑到全國各地學種花。

「像紅玫瑰、白玫瑰都是傳統品種,市場漸趨飽和。」在學習過程中,劉凱檳受到一位同行的啟發,決定去嘗試新品種。新品種價格高,有盈利空間,但市場需求不確定,風險大。「很多人嫌風險高不敢做,我不怕。」

劉凱檳開始研究培育新品種。二○一六年,他培育的玫瑰以高於普通玫瑰的價格一售而空,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找對方向擴大規模

找對方向後,劉凱檳成立合作社,發動村民一起種花,郭家村的玫瑰種植基地逐漸發展到六百多畝。種花、澆水、施肥、採摘、打包、送貨……除了幾個幫工外,劉凱檳都是自己做。「一般早上七點開始採摘,下午六點把花束包好,送到鬥南,賣完回來往往已是凌晨,第二天重複一樣的工作。」

二○一八年,劉凱檳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組成創業團隊,成立公司。「以前花送到鬥南再銷售,價格受市場影響波動大,而且很難得到終端客戶反饋。」為打破傳統銷售模式,劉凱檳和團隊開始實行定價銷售、產地直銷、線上售賣等模式。

劉凱檳逐漸打開銷路,又開始擴大種植規模。如今,劉凱檳和團隊在馬街鎮又建起了第二個玫瑰種植基地,面積近五百畝,帶動周邊一百五十多戶農戶就業。

「除了已經實現量產的四十多個品種,還有實驗種植品種二百多個。」劉凱檳每年都要篩選新品種。

夜幕降臨,馬街鎮玫瑰種植基地依舊燈火通明。在這裡裝箱的鮮花,將銷往大陸各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