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拼圖】 倒風內海故事館(上)

文/蘇箏 |2020.06.02
3808觀看次
字級
倒風內海故事館外觀像似一艘船。圖/蘇箏
蔴荳古港文化園區迎賓大門。圖/蘇箏
傳說風水極佳的龍喉穴寶地。圖/蘇箏
昔日船隻行駛的古航道。圖/蘇箏
水堀頭挖出當時埋下的石車。圖/蘇箏
模擬蔴荳古港與聚落繪圖。圖/蘇箏

文/蘇箏

台南市麻豆區水堀頭,因「龍喉出皇帝」傳說,充滿民間傳奇色彩,近年更在學者考古下,證實為舊蔴荳港古碼頭歷史遺址所在,經政府聘請學者專家規畫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重現昔日風華,豐富地方文化內涵。

麻豆區又稱「南瀛之眼」,原名「蔴荳」(Mat tau),平埔族語意為「美麗的眼睛」,早期為西拉雅平埔族蔴荳社的聚落所在,荷據時期的文獻與地圖,就以「Mat tau 」來稱呼。明鄭時代的地圖,標記為「蔴荳番社」,也是由平埔族語直接音譯而來。

早期台南市濱海地區,為內海與一系列沙洲所圍繞,南為廣袤的「台江內海」,北為「倒風內海」,中間為蕭壠半島,半島中的古曾文溪,上游段為灣裡溪,下游段是漚汪溪。在漚汪溪以東為蔴荳社,以西為蕭壠社(今佳里地區);灣裡溪以南為目加溜灣社(今善化區),以北為蔴荳社。荷蘭時期,蔴荳社與目加溜灣社、新港社(今新市區一帶)、蕭壠社,合稱為「西拉雅四大社」,可見麻豆在四百年前,已是個頗具規模的大型聚落。

園區規畫五個主題

蔴荳古港文化園區內,規畫為考古動態展示區、重返古航道、漫步西拉雅、古官道藝廊、龍喉王爺傳說等五個主題區,並興建「倒風內海故事館」。目前,文化園區以嶄新樣貌重新呈現,老樹綠蔭林立,環境更顯清幽,早已吸引民眾進入參觀。園區內除恢復部份古航道,並在故事館內,打造等比例古船,重現昔日船隻行駛在古航道上的景象,就地展示舊蔴荳港及附近西寮遺址出土的文物。

早在五、六十年前,相傳在台南麻豆水堀頭地區,有一塊風水極佳,稱作「龍喉穴」的寶地,龍喉出泉水,在晚間常可看到龍的影像,浮現在水面。

水堀頭為早期蔴荳社之位址,也是「龍喉」所在地,當初由於蔴荳為一海港,許多舟船在此熙來攘往,福建、廈門商業貿易往來頻繁,直至清乾隆年間,有一占地官看見龍喉地方,長了一棵木棉樹,極像一把涼傘,因此,乾隆便派人破壞蔴荳的風水,假借以修橋為由,偷偷埋下三十六個石車、七十二顆大石頭,也就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還有一些祭物、棕蓑和巨大的杉木。從此,水堀頭地方,雞不啼,犬不吠,怪病瘟疫不斷,蔴荳人丁流失,從此不再繁榮。此時,當地的五府千歲見地理被破壞,只好先移駕北門南鯤鯓。直至一九五六年間,才由乩童起乩指示,在水堀頭挖出當時埋下的石車、大石、大杉木等物。

關於「水堀頭」的傳說,不勝枚舉,古代就已傳說會出皇帝。果然,在二○○○年政黨輪替時,由鄰近西庄村落出身的陳水扁勝出,當上總統;二○○七年,在水堀頭挖掘出一匹馬,有人就預言:「馬」會當選二○○八年的總統。

麻豆南勢里的水堀頭,因民間的龍喉傳說,經常吸引遊客前往,尤其「鳳池」是當初船舶上下貨的地方,在經過中央研究院考古挖掘後,重現出當時上下貨的斜坡,更令人驚奇的,是挖出一整隻馬匹的骨骸,後來被完整保存,放在園區內的「倒風內海故事館」,此外,鳳池附近還留有近八公尺長,以糖水加糯米汁搗混牡蠣灰砂砌築的三合土結構物。

麻豆地方盛傳,水堀頭為舊蔴荳港所在,卻一直未有實物證明,直至近年,前台南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考古挖掘,才讓該地得以驗明正身,並於獲得政府單位補助經費後,再著手開發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

在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所率團隊多年的挖掘考據下,終於重新呈現古碼頭、古航道原貌,鑑於水堀頭周遭聯繫鳳池至龍喉的地區,長期以來是當地民眾休憩與信仰中心,且蔴荳古港又做為倒風內海的清代港口之一,不但在區域歷史具有重要地位,又具有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台南縣政府特著手規畫聯繫鳳池、總爺大排等史蹟,耗資將附近土地徵收,整建成「蔴荳古港文化園區」。

重塑蔴荳古港水域

蔴荳古港文化園區以重塑蔴荳古港之港區水域、碼頭、坡道、貨棧場及進出航道之意象,並成立「倒風內海故事館」,還原早期平埔族蔴荳社的歷史場景,展示古港的出土遺物,勾勒出蔴荳古港、倒風內海之變遷,且細數民間信仰中龍喉、鳳池等相關傳說,對於建構台灣歷史記憶與豐富在地文化內涵,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蔴荳港為倒風內海的汊港(汊音同岔,水流的分支,也指河流的分岔處),是當時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蔴荳古港文化園區第一期工程進行中,劉益昌教授同步進行考古挖掘,期間出土的文物,包括清朝的銅錢、罕見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銅箭頭、種子、裝水果的大貨簍、後期民眾放入鳳池的神像、透明水晶球等,還有一匹保存完整的馬匹骨骸。

根據劉益昌教授考古結果,蔴荳港碼頭自十七世紀開始,於十八世紀中期繁華使用,十九世紀初期氾濫淤積,至十九世紀清代晚期,成為當地住民傾倒生活與建築廢棄物的場域。

昔日的蔴荳港古碼頭,港域水深約二公尺,在古碼頭下方,還有一座更早期的碼頭,乾隆年間因淤積,卻沒有機械可以疏浚,才會以三合土在上方加蓋新碼頭,但舊碼頭沒有斜坡,整建後才利用舊碼頭當地基,逐步增高至一公尺多,前端並放置三個石磨及方形花崗岩石塊,以加強牢固結構體。

蔴荳港除蔗糖的出口,乾隆末年亦為重要米穀集散港口,從出土文物中,亦可看出麻豆與府城貿易往來的情形,讓今人得以穿越時空,一窺昔日蔴荳古港的熱鬧景象,以及漢人與平埔族互動的歷史。

蔴荳古港文化園區隨著「倒風內海故事館」啟用,館內展示很多蔴荳古港出土遺物,包括器皿、貝殼、古銅砲和馬匹遺骸,並敘述著古港和倒風內海的變遷,還有細說民間傳說中的龍喉,以建構屬於在地的歷史記憶。

在二樓展廳展示的「古銅砲」,堪稱為倒風內海故事館的鎮館之寶,此為一九七一年在麻豆前班莊金堯先生的土地挖掘而來,後來輾轉收藏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現借展於「倒風內海故事館」內。

據當地人口耳相傳,這座古銅砲出土位置附近,稱作「廍門口」,老一輩都稱為「大學兼花園」,在《熱蘭遮城日誌》中記載,十七世紀時,麻豆曾建有教堂、學校及提供教師使用的住宅,且設置一座可於星期日鳴放的小砲,說明它可能與荷蘭時期的蔴荳社有關。此外,在麻豆市區西南側的前班遺址,考古隊還試掘出水井、灰坑與柱洞遺蹟,出土的還有陶片、硬陶、瓷片、鐵器、青銅器等,以及一件十七世紀專門用於外銷的景德鎮窯系製造的卡拉克瓷盤,這些與倒風內海有關的出土文物,都在故事館中展示。(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