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啟蒙文明要怎麼看?

文╱朱敬一 |2020.05.24
2448觀看次
字級
牧羊人讀書筆記

文╱朱敬一

啟蒙運動絕對能夠提升整體的、平均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水準,但是這種跨越時空的生活改善,關照不到當下時點的壓迫與被壓迫。

平克(Steven Pinker)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認知與語言學習的權威。但是他寫的《再啟蒙的年代──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ties, and Progress),卻與心理學或是語言學無關。這算是一本解說、闡釋「啟蒙運動」的通識教育書籍,內容龐雜廣泛。如果你原本對啟蒙運動有概念,這本書幫你整理複習;如果你原本對啟蒙運動沒什麼概念,這本書幫你理解綜彙。

作者撰書的背景,大概是有鑒於當下的一些悲觀論。有些人感慨最近十幾年民粹主義當道、恐怖分子橫行、世界貧富不均惡化、全球暖化迄無解方、熱帶雨林縮減、種族主義者當選國家領導人……這些負面衝擊,使不少人產生懷疑:過去幾百年科學進步、人文價值、工業革命、民主推展等以往令我們自豪的努力,是不是有點「白搞」了?我們的社會,真的是在進步嗎?平克的著作,就是要回應以上的懷疑。

這樣的懷疑論其實並不新穎;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裡就有一般性的論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余英時先生把這樣的論述歸為「反智論」。如果要用這本書的文字描述,老子的說法,就是「反啟蒙」論。

所謂啟蒙,就是尊重「知識」。這個知識從哪裡來?從理性、邏輯、思辨、證據、檢證等科學方法,逐步累積而來。這樣的科學思辨範圍有沒有邊界限制呢?沒有!在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思想帶領下,啟蒙思潮歡迎科學理性衝撞任何傳統的禁忌,包括宗教、神祇等等。

啟蒙重知識推理

平克教授指出,如果比較當下與啟蒙運動未曾開展的幾百年前,我們就會發現一大堆事例,肯定啟蒙的成就。與百年前相比,今日全球各地的嬰兒死亡率、產婦死亡率、平均壽命、每日獲取熱量、每人平均財富、凶殺案比例、戰爭死亡人數、生存威脅、平權指標等,不論從哪個指標看,現在都遠勝於以往。而這些,差不多都是啟蒙運動的成果。啟蒙尊重人本,而且善用各種知識與推理改善人所居住的環境,其結果當然就是前述種種「人本幸福指標」的改善。

平氏的論述證據客觀而充分,撰寫語氣幽默,對讀者有相當的感染力與說服力。這是否表示老子所說「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必然一無是處呢?恐怕有人會有不同的看法。「邪事」從何而來呢?一般而言,歹事歹念經常源於當事人的相對挫折,或是難以在既存制度下出頭的「積怨」,只好透過某種偷搶拐騙的手段,去達成某些壓抑在心底的目標。我想從思辨的角度,分析這樣的「積怨」,提出一個不同於平氏的思考。

平氏所比較的數據(諸如嬰兒死亡率、每人平均財富),都是拿現在與幾百年前相比。但是當我們詢問一個人「心中是否有積怨」時,我相信他們很少會比較當下與三百年前。今天的父母親極少面對「嬰兒早夭」的風險與悲痛,但是有誰會因此而感謝盤尼西林發明人、牛痘發明人?又有幾個人會想到這是「啟蒙運動、科技研發」的成就之一?人既然不會如此今古相比,當然就不會有什麼「活在今天好幸福,我要好好珍惜」的想像。

相反的,人通常是與「當下周遭」比較,有時候就形成一種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年輕大學畢業生感慨:他們父母親那一代那種「可以靠勤奮而闖出名堂」的環境,好像不復存在;這是一種世代失落感。巴菲特的女傭感慨:她的所得平均稅率竟然高於億萬富豪的老闆;這是一種制度不公平的被剝奪感。薪水階級厭惡政府永遠在討好資本家;這是階級不平等感。

哪個時代較幸福

所以我們發現,啟蒙運動絕對能夠提升整體的、平均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水準,但是這種跨越時空的生活改善,關照不到當下時點的壓迫與被壓迫。即使人文主義想要弭平性別、種族、國家、同性戀/異性戀等群體之間的歧視,但是在同一個群體之內,卻永遠還是有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說得強烈一點: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優勝劣敗的競爭,不是平均水準提升與否的問題,似乎是啟蒙運動關照不及的小角落。畢竟,「魯蛇」二字,絕對只是同輩比較的結論,與數百年來歷史有什麼變化,完全沒有干係。

我以上的評論,並非否定啟蒙運動的成效,也不是反對平克教授的觀點,而是要解釋:平克教授的古今數據比較涵括了部分歷史面向,但不是全部。你如果問我:「願意活在現在,還是活在一百年前?」我的答案絕對是「現在」。這就是古今數據比較的結論:不論從哪個角度看,現代社會都比一百年前「好太多了」。

但是如果你問我:現代人民與一千年前人民,哪一種生活比較幸福,這恐怕就沒有標準答案了。如果續問:「願意活在一百年前,還是願意活在(可能已然全球暖化、氣候大亂的)一百年後?」我就更難回答了。啟蒙運動所激發的理性科學思潮,是否有「產生問題後及時自我修復」的機能,恐怕是要打個問號的。全球暖化似乎是啟蒙運動的副產品,科學理性有修復的機制嗎?平克教授對此頗為樂觀,我的樂觀度大概要開個根號。

司馬遷描述的學術成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能夠成為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平克的論述著作絕對已然成一家之言。但是關於啟蒙運動的未來影響,這是個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題材。誰能到那個境界,就不是凡夫俗子如我者所能判斷了。

撰寫「大歷史」,不是那麼容易的!

(摘自《牧羊人讀書筆記》,印刻出版)

作者簡介

朱敬一

1955年出生於台北市,29歲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199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當時最年輕的院士。2003年渠獲頒總統科學獎,當時也是國內第一位獲獎者。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等職。2010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7年復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NAS)海外院士,是亞洲第一位獲選的社會科學研究者。2016年10月到2019年9月,擔任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常任代表。著有《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十封信》、《朱敬一講社會科學:台灣社會的新世紀挑戰》、《通識經濟學》等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