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 醫聖張仲景 抗瘟疫

文/余遠炫 |2020.05.18
2726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東漢名醫張仲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他所留下的著作《傷寒雜病論》被後世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份,是中醫臨床重要著作,並成為經典讓後人不斷的研究。而《傷寒雜病論》的產生,也可視為張仲景的抗瘟疫歷程。張仲景提到自己家族遭遇瘟疫,原為人口有兩百多人的大家族,卻有三分之二的人因瘟疫喪命,10人當中就有7人死亡,所以他立志學醫,並因此放棄官場投入醫職。

張機,字仲景,是東漢南陽郡人士,父親是一名地方小官員,10歲就跟隨當時的名醫張伯祖學習醫術,後來因舉孝廉,成為長沙太守。東漢的瘟疫歷時很長,尤其在漢獻帝建安年間達到高峰,從建安元年到二十四年,不是戰亂就是瘟疫,百姓流離失所,田野之間遍地白骨,令人怵目驚心。

有一年的冬天,張仲景看見民眾衣不蔽體,寒冷的天氣把身體都凍壞了,尤其是露在外面的耳朵。回到家裡以後,張仲景開始思考怎麼樣才能幫助民眾度過寒冬,後來他想到一個方法,他叫弟子們南陽東關的空地上,架起一個大鍋,鍋子裡放上羊肉跟祛寒的藥材一起煮,煮熟了以後切碎,然後用麵皮包進羊肉餡,做成像耳朵一樣的食物。

這道食物名稱叫做:祛寒嬌耳湯,吃了以後身體變暖和,耳朵凍傷也減緩了。張仲景命弟子把做好的祛寒嬌耳湯送給民眾,這一天正好是冬至,從此以後,每到冬天冬至的時候,大家就會煮這道祛寒嬌耳湯,讓身體變暖。

而這個像耳朵形狀的食物,就從「嬌耳」變成了「餃子」,不但是北方人過年過節的重要食物,也成了大眾化的平民美食了。

張仲景與華佗堪稱是東漢時期的兩大名醫,身處亂世與疫病入侵,他們都想為民眾做些事情,張仲景當官時,每逢初一、十五不是開堂問案,而是開堂問診,民眾來找官老爺不是為了打官司而是為了看病。辭官之後,長沙的民眾一直感念他的仁醫仁術,張仲景年老病危時,還特別趕到河南南陽看他一面,後世並尊他為「醫聖」,不只是讚揚他的醫術,更肯定他的高尚品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