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修真器用章》記載:「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這裡的如意是兵器,也有人解釋可能是指引部隊的指揮棒,用在行軍征伐之中。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如意,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修真器用章》記載:「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這裡的如意是兵器,也有人解釋可能是指引部隊的指揮棒,用在行軍征伐之中。
但不論是兵器或指揮棒,到了民間所謂的如意,就成了不求人。不求人,三個字通俗直接又傳神──自己的癢自己搔,不假他人,比搔杖、握君、執友或談柄等詞,更平近易懂。
算盤,首先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世本》中,其中的《作篇》記載:「隸首作數。」隸首,人名,相傳是黃帝的史官,數字的發明者,精於算術,故有人認為是在黃帝時即有了算盤,至少是有了算盤的雛形。
春秋時的老子提過:「善數不用籌策。」籌策,算盤的前身,應可推斷在春秋戰國時出現,而後進階為算盤,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助益;尚有加減乘除的口訣,至今仍有耆老尚可朗朗上口。
據悉,算盤到了現代有衍伸為刑具的用法,大多用於家庭私刑,想來,即是罰跪,當是精於算數的古人也料想不到的奇事了。更料想不到的是二十世紀,進入電腦時代,迅即淹沒了算盤數千年的輝煌過往。在二○一三年十二月四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中國珠算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算是給了它歷史的定位。
而如意算盤,首見在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世界繁華報》連載李寶嘉所著的「官場現形記」中,用在指僅顧自己,不顧他人及現實的想法或作法。現今通常表示負面,是句貶抑詞,至今仍常使用。
然而它的形制如何?通常所見就是一座算盤架在一塊如意之上;或是算盤做成如意狀,架在底座上(如圖)。二○一九年八月,台灣銀行推出了一款「如意算盤銀幣」,在銀幣的中央嵌入一座可撥動的金色算盤,即寓意祝福長輩好友所有的計畫都能趁心如意,已不是如意算盤原本的負面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