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脛而走」,意為沒有腿也能去,原指賢才積極投奔明主,現多用以形容事物傳布迅速,風行一時。典出《韓詩外傳.卷六》。
晉平公遊於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對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無足而至』者,猶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無患乎無士也。」平公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酘酘吾可謂不好士乎?」盍胥對曰:「夫鴻鵠一舉千里,所恃者六翮爾,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飛不為加下。今君之食客,門左、門右各千人,亦有六翮在其中矣,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詩曰:『謀夫孔多,是用不集。』」
大意是說,春秋時晉平公搭船遊樂時感嘆:「要如何能招得賢士,與他們共度這良辰美景呢!」船夫盍胥回答:「海裡的寶珠、山裡的美玉都沒有腳,您卻能擁有他們,這是因為您喜愛他們;而賢士有腳卻不到您身邊來,這完全是因您不喜歡他們啊!」晉平公驚訝地說:「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我門下食客就有好幾千人!」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牠的兩隻翅膀,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您那麼多的食客中,應有人才在其中,但您有重用他們嗎?」這就是說晉平公用的人雖多,卻沒有適才適用。
後來「不脛而走」這句成語,就從「無足而至」演變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