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從修行的因位、證果的極致,提到藏通別圓四教的內容;既然四教皆以修道為漸、證果為圓,與圓教的圓漸有何區別呢?
從果德來說,圓教證悟的果德,是佛果的究竟,是名圓圓。而修持圓教的原因,一開始就以一佛乘為究竟,是不同於前面三教的修因,是名為圓漸,而非漸漸。
在《法華經》中,廣說三乘不同之修持,最終都是要趨向佛道的。
《法華經》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這是從漸次(聲聞、緣覺、辟支弗)修道中,肯定其所修行的內容,都是菩薩道,都能成佛,是名「漸漸成圓漸」。
漸圓,是說明三乘依其所證之果德,不可能成就妙覺佛位的;若能知道前三聖的悟境,本是圓滿佛果的一種方便,是佛陀示現之善巧,又何必再開圓佛之修持呢?因為當下所行,即是菩薩道,必當成佛。
若從觀心的角度推演,四教的法相,也是如此。今用《涅槃經》五味的譬喻,來解釋四教的意涵:
首先說明藏教意。《涅槃經》第六卷云:「凡夫如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羅漢、辟支弗、佛,如醍醐。」《大智度論》說:「聲聞經中,稱阿羅漢,名為佛地。」
其次,證明通教義。《涅槃經》卷三十二說:「眾生,如雜血乳;須陀洹、斯陀含,如淨乳;阿那含,如酪;阿羅漢,如生酥;辟支弗、菩薩,如熟酥;佛,如醍醐。」辟支弗,除斷除見思惑外,更斷少分習氣,比聲聞殊勝些,故與菩薩同為熟酥。而佛是完全斷除習氣而成道,名為醍醐。此是譬喻通教中的五味。
其次,證成別教義。在《涅槃經》卷九云:「眾生,如牛新生,血與乳還無法分別;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如生酥、熟酥;佛,如醍醐。」
在別教的十住位初,能斷通教的見思惑盡,就如乳味。十住位後,如辟支弗斷習,如酪。十行、十回向,如生酥、熟酥。十地之初,已名為佛,故如醍醐。此是譬喻別教中的五味。
提示:
1.五味:乃譬喻佛陀說法之五時內容。乳味,譬如華嚴時;酪味,如阿含時;生酥,如方等時;熟酥,如般若時;醍醐,如法華涅槃時。
2.四教,因初發心的修持理念不同,故其所證的果德也有差別。例如同是行走的人,目的地不同,當然其結果也不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