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50周年 捨高薪護海洋 10年淨灘200場

邱榆蕙 |2020.04.20
3928觀看次
字級
淨灘、淨海活動吸引許多認同理念的人加入行動。圖/余孟怡提供
淨灘、淨海活動吸引許多認同理念的人加入行動。圖/余孟怡提供
設計師夫妻周佳龍(左)與余孟怡(右)為了推廣海洋教育,在海邊定居,開海洋保育潛水課、減塑咖啡廳,辦理淨攤、淨海活動逾二百場。圖/余孟怡提供

【記者邱榆蕙新北報導】室內及商品設計師周佳龍與余孟怡夫婦共同懷抱海洋夢,放棄原本優渥工作,從市中心搬到新北市鼻頭角海邊,轉職做潛水教學,也開起減塑咖啡廳,並舉辦逾二百場淨灘、淨海活動,十年來燒掉五百多萬積蓄,甚至負債,仍樂此不疲,他們人生目標是保護海洋,盼喚起更多人關注海底生態問題。

「我們在一個村落、一個港口,建立一套海洋保育模式,將來還可以分享到其它村、港,也許就能改善我們周邊的海洋生態。」周佳龍指出,他們進行淨灘、淨海長達十年,當時討論後,太太余孟怡決定放棄前景大好的室內設計師工作,搬到新北市瑞芳的鼻頭角,從環境教育做起,讓人們正視海洋廢棄物的問題。

外人看周佳龍夫婦生活好像很愜意,事實上他們為了推動海洋環境教育,甘願捨棄高收入,為此要向銀行貸款,在潛水教學課規定學生不用一次性餐具,在觀光區要求客人外帶要自帶杯具,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宣導,曾有不想配合的人丟下一句「好麻煩,我不要了」,掉頭就走,但他們不因此而氣餒。

號召夥伴

一起尊重海洋

周佳龍表示,十年前他與余孟怡結婚,兩人職業雷同,興趣相投,婚後經常到基隆的大武崙情人海灘浮潛、游泳,卻看見沙灘滿布垃圾,甚至有廢棄的針頭,兩人從那之後,每次周末到海邊遊玩,都會自帶大型垃圾袋,淨灘完才離開。

之後,兩人報名上潛水課,更發現海底垃圾量是陸上的好幾倍,他們有感於兩人力量渺小,便在網路上號召淨灘的夥伴,余孟怡指出,當時很少人知道淨灘、淨海,「如果我在網路上擺一張食物的照片,按讚一下子就破百,海洋垃圾的照片頂多只有二十個讚,有時侯蠻讓人難過的」。

余孟怡提到,光是撿垃圾,不足以完全改變人類的行為,於是她從減少個人工作室接案次數,到完全投身到海洋義工,放棄了百萬的生意,兩人在瑞芳鼻頭角開潛水店,從教學課程開始,一步步引領學生看見海洋的困境。

她指出,他們開潛水店時,潛水課程中融入了減塑、海洋生態課,要求學生自帶便當盒、餐具,一年減少一千多個紙便當盒;海洋課程中,則教導如何尊重、不濫捕海洋生物,維護海洋生態,避免物種滅絕。

推動減塑

逐漸獲得肯定

「十年了,我們從來沒改變過。」余孟怡表示,除了吸引愛潛水的人,他們還開了一間減塑咖啡廳,店內不使用任何一次性的塑膠餐具,外帶客人需要自帶環保杯或是租杯子,希望讓海邊觀光客與當地居民逐漸關注海洋問題。

余孟怡笑說:「剛開始很多人不適應,許多人嫌麻煩就走了,但是現在鼻頭角的居民會自己帶杯子來,喜歡我們的客人就會回來,愈來愈多人認同這樣的理念。」

教潛水、開咖啡廳之餘,兩人寧願選擇在假日生意最好的時侯,投入淨灘、淨海活動,從二十人辦到百人規模,一路從大武崙情人海灘、龍洞灣到鼻頭角海岸,使用一百二十公升垃圾袋,裝滿廢棄物,一趟下來,多達二、三十袋,甚至重到搬不動。

周佳龍表示,保護海洋的工作,短期之內看不到成果,即便現在是負債的狀態,但是他們堅信理念,盼恢復海洋生態,為下一代營造美好生活環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