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故事》
圖/元華文創公司提供
文/王岫
位於中正紀念堂對面的國家圖書館,現代學子或許知道自己的博、碩士論文要透過學校,授權典藏在這裡一份,才能畢業。但大概較少年輕人記得,這個圖書館原先是在南海路植物園內的國立中央圖書館;更少人知道,中央圖書館是民國二十二年創設於南京,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輾轉播遷,於民國四十三年在南海學園復館。這座國家級圖書館到今年四月二十一日,已有八十七年的歷史。
近九十年的館史,涉及館舍在大陸時期多次遷徙流浪,確實難寫。近來閱讀曾任國圖副館長等職務的宋建成撰寫的《國家圖書館故事》(卷一為發展史及館舍建築;卷二是館藏發展及整理,於四月底館慶時出版),不禁欣喜終於有民間出版社重視,出版國家圖書館歷史之專書。
唯一書寫圖書館史
然而,此兩卷書仍謙稱《國家圖書館故事》,似仍保留以後更嚴謹的專史的撰寫。專治圖書館史研究,又有豐富圖書館行政經驗的宋建成,用「故事」兩字,亦有典故,此乃源自宋朝程俱所撰《麟台故事》,這本書記錄了北宋一代祕書省館閣(相當於當時國家藏書之所,即國家圖書館)之典章制度及事實等。因此,「故事」二字有彰顯國圖舊往制度及史實之謂,而他撰寫此書,雖以記錄故實為主,但因實際參與館務多年,亦有自己的見解、註記及透露一些逸事,也增加通俗及實務性閱讀的可能。
本書的寫法於卷一前半部,即以歷史發展之年代為經,重要事件為緯,經緯相輔,先將國家圖書館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台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等六個時期,做一鳥瞰似的沿革敘述。其中頗有值得現在疫期中圖書館員參考的,就是「SARS與閱覽服務」一節,十七年前的國圖作法是歷史,也是殷鑒參考。後半部則以大陸時期的央館,因戰亂到處流徙,以及遷台後的館舍建築為主體敘寫。
央館於民國七十五年遷館至今中山南路,至八十五年改名國家圖書館,當時美輪美奐的新館,到現今三十年過去了,又已略顯老舊,比不上最近完成或已設計的幾個院轄市立圖書館,不過,當時央館的遷建,是促使我國圖書館事業進入現代化的基石,也是當時央館三大建設之一(遷建新館、成立漢學研究中心、推展圖書館自動化)。彼時,作者宋建成正任央館總務主任,對新館籌備和搬遷事宜的辛勞,寫來特別有感。再者,國家圖書館現在又正蓋建南部分館,除國圖自用第二館舍外,還包括一個全國的圖書館聯合典藏中心。館舍反映一館館藏的成長和經營及時代的變化,寫圖書館史者,將館舍列為相當比例之重點者,大概也只有本書了。
深入淺出了解歷史
至於卷二《館藏發展與整理》,則將國圖的特點,如豐富的特藏善本書特色及其歷史淵源,搭配許多故事,如抗戰時期一些文化志士組織文獻保存同志會,搶救淪陷地區民間流落的珍善本書籍,這些珍貴書籍如何隨著央館渡海來台,成為今日國圖善本館藏的基礎,可謂一段血淚史。當然,做為國圖的角色,徵集全國各種圖書資料,妥善保存、並編印國家書目,是國家圖書館最特別的任務(大家才知道,為何國圖書籍不能外借出去,只限館內閱讀的原因),其他如代表國家與他國進行國際圖書交換、典藏政府出版品及大學博碩士論文等,都是國家圖書館有別於其他圖書館之處。讀者可從卷二,更加認識國圖的功能。
《國家圖書館故事》,讓讀者能深入淺出地了解國圖歷史,站在中正紀念堂,遠看這建築,可是有滄桑身世和許多故事的。